“就算我們政府征服了所有的對手,但我們也不能保證會不為其小小的成果而滿足。英國便會抓住機會再次反抗。不管是什麼樣的盟軍隊伍,他們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將是一場持久、血腥、激烈的戰役。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場世界大戰英國占主要責任,要為此負責!也是現代曆史的一個轉折點,其中很多的跡象顯示現代文明將從此開始一段緩慢卻無法扭轉的下滑階段,就像古迦太基戰爭之後那段曆史一樣。”
匈牙利前總理安德拉希伯爵(Count Andrassy)的一篇文章——《世界戰爭和自由》,文中他對俄羅斯極為恐懼:
如果俄羅斯帝國突然增加大量的人口,那勢必會成為自由生活、知識生活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其他的大國不會像沙皇政府那樣阻礙知識的自由和高壓控製。
……俄羅斯的政體無法容忍自由,這不僅是由於其自大心理和維持統治的便利,也是由於俄羅斯文化和種族的異質性使其隻能通過高強度的中央集權才能保持國家的完整。一個自由的俄羅斯將難以維持統一,因此被納入這個國家的被壓迫種族越多,國家統治就越發具有帝國主義特性,壓迫便是一種迫切、基本的必要手段。
……龐培被打敗,接著,愷撒死了,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的軍團被奧古斯都和安東尼摧毀,從那時起羅馬共和國的命運已經蓋棺定論。奧克塔維厄斯和安東尼兩個征服者之間的激烈對抗不可避免,但那隻能決定誰來當世界的主人,而非自由是否得以存留。
即便歐洲中央的各個帝國被打敗,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即是由英國議會還是白色沙皇獲取統治世界的主權。
屆時我們所渴望的和平將更加遙遠,我們所希望的自由也將不複存在。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日耳曼聯邦都是普魯士帝國的附屬國,即使普魯士戰敗了,他們的關係也不會決裂。德國在普魯士的庇護下而軍力大增,然而,如果他們關係決裂就難以恢複統一。
前比利時駐德國大臣比恩斯(Baron Beyens)曾公允地評價:
“德國的其他地區也很歡迎這場戰爭,尤其在慕尼黑的反響更為強烈。德累斯頓的暴徒們砸碎英國公使館窗戶的那股瘋狂不亞於普魯士首都市民。不管是謙遜的南部居民還是躁動的北部居民,他們所表明出來的態度可以很好地說明,德意誌主義早已深入了民心。同時也表明了另一種態度,那就是他們都視日耳曼統一為民族自身存在不可或缺的條件。”
有一些神智還沒有完全被狂熱侵蝕的德國人清楚地意識到,想要締造一個和平的世界是很困難的。下麵是奧斯特瑞爾斯教授(Professor Osterrieth)某篇文章的摘抄:
如果德國戰勝了英國,或者說,盟國分裂德國聯邦將德意誌南部各國變為階下囚。不論發生哪一種情況,這種局麵能否持久呢?
德國沒有辦法保障歐洲不會受到亞洲的侵略,也無法承擔海上霸權的沉重負擔;但如果盟國戰勝的話,他們則更離不開德國這個麵向亞洲的壁壘。要想保住歐洲的文明,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三個大國必須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線。任何一個國家的存亡都將會影響到其他兩個國家。在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麵下,他們隻有團結一致才能撐起歐洲的大局,歐洲的其他國家也都倚仗著這三個大國。
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俄羅斯可以算是一個正統植根於拜占庭的獨立王國。但它的力量一直來源於亞洲。隨著知識和社會的發展,它不會因傳統而聚合在一起,反而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國家。所以,歐洲要全力以赴地抵禦貪婪的俄羅斯,這個本質上的亞洲國家。
一些意大利人也發表了看法:
這場戰爭總的來說有兩種結果:一是實現和平,那就是各個國家的力量懸殊,這樣就很明顯地達到休戰的狀態,這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二是每個國家徹底地勝利,那就意味著有一個國家徹底地失敗。當然,也有可能是第三協約國獲勝,但是,我並不覺得摧毀德軍會真正阻止其再次強大,就像拿破侖在戰敗之後一樣可以讓普魯士再次強大。其實,鬥誌會激起德國的愛國熱情。如果中歐帝國勝利的話,他們也無法徹底地摧毀大英帝國的複仇精神,相反,這樣的摧殘隻會使其更加堅忍不拔,而且,美國很有可能會幫助英國使其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