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未知變量對戰爭的影響(4)(1 / 3)

《福斯報》(《the Vossische Zeitung》)對1915年8月19日帝國總理在國會上發表的講話這樣評價:

“作為一個最偉大的國家,我們有責任擔當人類先鋒的角色。服從於比我們低下的人,卻是一種違背使命的罪行。”

1915年9月4日的《日內瓦日報》刊登了某位德國知名人士對阿爾薩斯戰後命運的典型看法:

“戰爭結束後,整個阿爾薩斯都會匍匐在我們腳下。”

渴望和平的人士都應該注意到這些。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在1915年7月14日德利斯勒的紀念儀式上更是一針見血地道破當前形勢:

“對於已經被戰火摧殘得奄奄一息的城市,和平卻時斷時續,那明天又會是怎樣的情況?我們已經筋疲力盡,還要雪上加霜地麵臨殘酷的條約。在政治、道義、經濟上我們將永遠地臣服於我們的敵人。法國百姓的命運都會被掌控在揚揚得意的敵人手中,受辱的法蘭西將從此意氣消沉、自輕自蔑。

“……我們的敵人不應有任何誤會!法蘭西已經奮起,並不是為了簽署一份岌岌可危的和平協議,介於一場始於無謂的戰爭和另一場更嚴重的戰爭之間的提心吊膽的和平;法蘭西的奮起,也不是為了讓自己遭到攻擊、經曆生存危機。”

2.將來的擔憂

不管達成怎樣的和平,參戰國最大的困難就是製約那些可能引發戰爭的情況,而這需要的是超人的睿智。

和平將會帶來一係列的改變,例如民族原則取代以前的均衡值。它允許所有國家有選擇自己喜歡的製度,理論上很完美,但實際卻存在嚴重的問題,對於那些有交集的民族,這一製度很難落實,比如說巴爾幹半島,當地的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對該地區內地點、名稱一樣的省區都宣稱主權。這方麵有難以逾越的困難。還有意大利城市特裏斯特城,其周圍的斯拉夫居民從查理曼大帝時代就居住在此,他們是永遠不會接受拉丁人的統治的。

除了歐洲本地有這麼多的問題外,亞洲地區也有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日本對中國的侵占。在歐洲各國大戰的過程中,位於太平洋地區的日本悄無聲息地完成了侵占,其背後的曆史故事值得心理學家進行一番深刻的研究。

也許大家都還記得,最開始法國的外交官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居然天真地認為日本天皇會派兵去幫助他們,這表示他們是多麼的無知啊!日本人在亞洲的所作所為法國人一點都不了解,然而,這樣的幻想也會得到媒體的大肆吹捧,其實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日本人是不會幹對自身沒有利益的事情的,可是當時法國的大量媒體沒有一家願意刊登我的這一觀點,卻隻刊登克萊蒙梭的想法。最終,跟我預想的一樣,日本人利用歐洲的戰爭,在中國興風作浪。

3.歐洲的戰後狀況

戰爭開始之後,每個人都會對歐洲進行預測,每個人都願意相信自己最滿意的假設。歐洲即將會到來一片黑暗的時光,不同的民族之間都會有不同的假設,也很值得研究,但是幾乎大家的預測都是大相徑庭的,下麵我選取了一些名人的預言。

柏林大學的教授愛德華·邁爾稱:

“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想要世界恢複戰前的狀態是完全不可能的。戰後的世界將截然不同於戰前的世界,盡管很多國家的邊界隻有少許、甚至沒有改變。很多新問題會浮出水麵,等待我們去解決;而很多似乎已經解決的問題將再次引起我們的注意,並往往成為核心問題。

“這場世界大戰最直接、最災難性的後果之一——也是英國造成的‘多麼頑固的臆想’!將是日本力量的可怕增長,從而無可避免地導致一場爭奪太平洋控製權的大規模對抗。正如以往那樣,英國的盲目已經使得所有敵人中最危險的那個武力大增。”

邁爾認為德國有希望打垮英國,但他同時也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