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明顯的誇張剛好證實了1914年12月18日《日內瓦日報》上做出的評論:
真相總是難以大白於天下,即便是無從抵賴的事實。舉個例子來說,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相信法軍大元帥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把敵人引到巴黎附近,然後在馬恩河再擊敗他們。對於一支剛剛遭受了一係列打擊的軍隊來說,馬恩河戰役確實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華麗逆轉。但它並不是法軍總參謀的策劃,法軍不會傻到引誘百萬德軍入境,然後把最富裕的地區交出來給敵人破壞和毀滅。
當所有占領區的人民口口聲聲說他們的撤退是自願的時候,《日內瓦日報》不失時機地補充道:
看來這場戰爭中的許多戰役都是自願打起來的,至少雙方都是這麼說的。比如,讀奧地利的公報,就不難發現他們很多場敗仗都是故意的。塞爾維亞軍隊自願放棄貝爾格萊德,德軍自願從阿爾薩斯和佛蘭德撤退;隻要大致掃一眼《法國公報》,也可以不難發現諸如類似的自覺行動。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考慮到道德因素。
由此可見,從報紙上我們很難形成準確的觀點,一開始我們問自己的兩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第一個是為什麼法國將軍沒有按原定計劃撤退到巴黎南部,反而向敵軍開戰?
現在的我們麵臨未知的領域,可能以後會有很多的寫書人試著澄清這個問題,但目前我們有兩種假設。
一種是由於政府的介入,導致法軍大元帥不得不放棄撤退。在9月1日大元帥下達第4號軍令,指揮軍隊退守到巴黎南部塞納河對岸的布雷鎮。按原計劃第五軍撤退到諾讓塞納河畔。9月2日總指揮向軍政大臣彙報:“按大元帥的提議,法軍無法在馬恩河沿岸組織起有效的防守。”隨後大元帥通過第3463號軍令宣布,他撤退的目的是為了將軍隊從敵軍手上解救出來,以便做好準備,在撤退結束之前做好奪取蓬蘇約訥、諾讓塞納河畔、奧布河畔巴爾區、布裏安勒沙托縣和茹安維爾沿線。另一種假設是法軍想借著德國克魯克將軍突然轉向去法國東麵的機會進行突擊。9月4日,他下令說:“我認為可以利用德國第一軍來扭轉當前的緊張局麵,讓他們來承受法軍的聯合力量。9月5日我們將做好一切準備,次日進攻。”
一個是政府介入的假設,一個是利用克魯克將軍調軍的假設,這兩個倒不是完全的自相矛盾,如果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會非常接近真相了。現在剩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在已到巴黎的情況下德國將軍會放棄進攻計劃?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
4.猜想德軍放棄進攻的原因
德軍的突然撤軍正是這場戰役最大的謎團,當時大部隊離巴黎隻有兩天的路程,最早的部隊已經到了蓬圖瓦茲。對於虔誠的新教徒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奇跡,但也有可能隻是出於戰略和心理上的一個考慮。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第一種假設,德軍不可能會堅守在進攻一個設防城市之前必須消滅其防守力量的規則。因為他們早就知道了法軍的一舉一動,知道法軍收到撤退巴黎南部的命令,所以他們在進攻巴黎時不會遇到頑強抵抗。克魯克將軍非常確信自己可以順利進入巴黎。既然這麼順利,他為什麼會停止腳步呢?
答案隻能通過猜測,下麵這個假設的可能性最大。克魯克將軍可能認為占領一個毫無防守能力的都城對於他的名聲沒有太大的好處,但他如果能把在貢比涅戰役中大敗而退的英軍給一舉殲滅,那就有可能是名聲大震。
為了能包圍英軍的這支隊伍,他便向東麵發起了進攻,同時,法國莫努裏將軍也在集結一支包含多個軍種的隊伍向克魯克部隊進軍的方向前進,但克魯克對此一無所知。當克魯克將軍發現可能會受到來自側翼的攻擊時,出於自我保護,他便調派了一個軍團駐紮在莫城北部。對於這次失利,德軍解釋說沒有意識到這支軍隊的存在,所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1915年9月12日《死亡郵報》這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