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未知變量對戰爭的影響(3)(3 / 3)

在以上假設成立的情況下,之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想即便是神明也不能預見得到。

就算把德國劃分成多個省區,實施強製性的裁軍,或是毀滅性的賠償等,我們都會得出一個結論:要想阻止7000萬人做出的任何報複性行為,我們必須無期限地維持強有力的軍事管控,即便這樣做,也很難阻止他們。就拿耶拿戰役來說,當時拿破侖已經控製了普魯士,當時他也麵臨跟今天一樣的難題,但他沒能解決這個難題。他自以為已經打垮了普魯士,可是若幹年之後,普魯士的將軍征服了巴黎。

如果沒有一個出其不意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這也可能隻是一個長期對抗的開始。就像曆史上那些經常發生的長期戰爭一樣,期間會有短暫的和平時期。三十年戰爭和百年戰爭便是很好的例子,也許隻有在未來才會出現比那些時期更殘暴血腥的戰爭。

除非這些人的指導思想發生變化,否則歐洲國家顯然隻能享受到短暫的和平時光。如果想要和平時光維持十年或十五年,我們就必須削弱他們的戰鬥力,讓他們無法在短時間發起這樣的對抗。

由此看來,眼前這場戰爭可能會在某個參戰國被完全摧毀後才能真正地結束。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也是不勝枚舉,尤其是美國內戰。正如W.艾略特先生寫到的:

美國人永遠忘不了內戰的那五年,交戰雙方都意誌堅決,直到南方的人力和物資都耗盡,戰爭才結束。南方州的首府在那場浩劫中被夷為平地。

對盟國來說,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不穩固的和平比持續的戰爭更恐怖。對此有懷疑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德國駐美國大使貝恩斯托夫伯爵假想的情況:

把在聖瓦勒裏到裏昂一線以東居住的1500萬居民歸到比利時的省區內,而比利時順理成章將成為德國領土。同時德國還要求我們支付4億英鎊的賠償金,取締我們的國界,裁減我們的軍備,並強迫法國拋棄英國和俄國轉而與曾統治它25年之久的征服者為伍;而他們的一切做法就是想把法國削弱到葡萄牙那樣的水平。最終,威廉二世將買下俄國,毀滅英國。

1915年5月20日遞交給帝國總理的備忘錄,上麵不僅有德意誌帝國製造業代表的簽字,還有農業協會代表的簽字,上麵對德國所迫切追求的和平條件做了清楚的描述:

比利時必須在經濟上屬於德國。而且從比利時邊境到法國索默河沿岸的地區,也都必須成為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德國將擁有老撾、法國東部邊境的所有要塞地區,尤其是凡爾登和貝爾福。法國北部及加來海峽等產煤地區必須成為德國領土。在這些地區占有地產的人應該被驅逐,其土地歸德國人所有。應把波蘭和波羅的海各省從俄羅斯手中奪過來。

與此同時,又有一份由多名教授簽署的聲明書與之相呼應。在聲明書裏,竟提出了奪取法國殖民地的要求。德國的和平條件是建立在剝削和毀滅被征服地區的基礎之上的,從德國總理和財政部長發表的最後幾次演講也不難看出這一點。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對這些演講如此評價:

從德國總理的演講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德國淩駕於所有其他國家之上,其他國家享受的自由隻能在德國允許範圍內。財政部長還補充道,那些德國想要標記為戰爭教唆者的國家必須在數十年內擔負起數百萬的沉重賠款。也就是說,德國想在接下來數十年裏,讓所有曾經反抗過德國的國家都必須辛苦掙錢,以戰爭賠款的形式向德國上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