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關於戰爭的近因(8)(1 / 3)

我曾在上文中摘錄過一段來自德國總理的演講內容。下麵是來自於1914年12月1日他的演說內容:

“英國政府無動於衷,坐觀這場戰爭的爆發。因為英國人以為在其他協約國的參與下,德國就會在世界市場上深受重創。所以,歐洲和世界陷入大戰,應該由英俄負起責任。”

顯然,德國總理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說希望英國能壓製住德國。但從我搜集的其他情況來看,事實並非如此,英國極度恐懼戰爭,想要盡全力避免開戰。

在和德國政治相關的著作中,前任總理馮比洛將英國政策中極端不具侵略性的一部分很好地刻畫了出來:

“英國在通過海軍法和啟動造船業後,這十年期間本可以無所顧忌地在海上實施擴張,從而使德國的海上發展完全被遏製。但是英國並沒有這麼幹,英國不想開戰,所以我們才能抓到海上部分主導權的機會。”

在戰爭起源和侵犯比利時中立地位的原因問題上,德國首相甚至毫不猶豫地以偽造資料來證明其自身行為的正當性。一些德國人在洗劫比利時之時,發現1906年、1912年期間英國與比利時軍事代表的談話資料,其中提到了一旦比利時受到襲擊,英國將對其提供保護措施。後來,德國總理在關於此次報告的談話中卻故意淡化了這些內容,並故意將“談話”一詞譯作“協議”。自然,比利時的外交代表對此很有異議,同時呼籲所有人注意德國的這一醜行。

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因為損害名譽是非常嚴重的,何況撒了一個謊,就需要製造無數個謊言來圓謊。

3.來自德國權威媒體和學者們的看法

德國外交家也許沒有完全準確地陳述事實,但至少他們陳述的內容中還有一部分是準確的,遠遠好於德國的學者們——後者已經完全沒有辦法通過正常的智力思考了。現在,這些著名的研究專家走出研究室,麵向全新的問題研究時,他們的論證能力突然奇怪地大打折扣,同時居然對他國心理表現得完全不知所謂。很多怪異的言論由此發表,以下是部分摘錄:

“首先,俄國駐法大使被他們所攻擊,稱他們是戰爭的鋪路人,最終的戰爭爆發就是由他們引起。隨後,英國國王、首相、外交大臣以及俄國沙皇等都遭到他們的譴責……讀者若想找到證明材料,請參見10月2日的《新自由報》和3日的《法蘭克福日報》。後者刊載的文章題為《協約國的陰謀》,非常能夠說明問題,但卻仍不及他們在保加利亞刊發的一篇類似文章,那篇文章聲稱整個事件都是英國、法國、俄國政府早在巴爾幹戰爭時期就已謀劃好的。”

慕尼黑大學教授布倫塔諾(L.Brentano)也發布了古裏古怪的言論。他表示,法國是為了避免1870年之恥重演而開戰的,並從而建立新的王朝。下麵是部分節選自其文章的內容:

“法國的反動派不願看到複仇思想減弱——巴黎人已經開始期盼君主政治的複興,許多人認為戰爭將為法國帶來想要的一切。在過去數年間,《費加羅報》和《高盧報》刊載的文章和巴黎小餐館中的歌曲都足以證明:法國——或者至少是巴黎——已經為君主政體和戰爭做好充分準備了。”

和同時代許多人一樣,柏林大學教授愛德華·邁爾(Eduard Meyer)並沒有多少自我觀點,他也在重點集中譴責和攻擊英國人:

從上至下,所有德國人都已意識到,我們共同的、不共戴天的敵人——英國,正是其逼迫我們殊死搏鬥,也正是其自私地將其他國家拖入戰場,原因無二,隻是想讓我國失去作為一個國家的單獨存在。

……無可非議,是英國政府蓄意挑起戰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