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關於戰爭的近因(7)(1 / 3)

一個心理學錯誤導致了戰爭的開始。因為預設前提就不對——以為俄國會屈從、也沒有其他國家會加以幹涉,緊接著一連串悲劇繼而發生。為了達到恐嚇俄國致其退縮的目的,奧地利和德國在與俄國阻止戰爭的繼續提出的談判中,表現得相當傲慢。在德、奧再一次確認不用擔心會引發全麵戰爭時,態度變得更加惡劣,直到奧地利最後以為可以對塞爾維亞安全發起攻擊了。奧地利外交家們認為此舉非常明智,但實際愚不可及。因為一旦各國發起幹涉,奧地利將沒有辦法退路。實際情況正是如此,各國最終還是打算出手了。

在德國和奧地利——特別是奧地利,最終發現正是他們自己的強勢態度將歐洲整體推向戰爭之時,態度開始變得收斂而試圖力挽狂瀾,但事態已經發展得無法挽回。德皇寫給俄國沙皇的緊急電報也隻是徒勞,主動將事態發展至此的人最終卻被形勢所困。

宣戰之前,到了十一點,既想保持自尊又想樹立威望的心態——目前為止的第一動機——漸漸在兩國之間消散,產生了新的感情,它叫作懷疑。

就是懷疑在加速各方軍備準備,好對敵人出奇製勝。在一場戰爭中,速度是勝利的重要因素。

奧地利開始武裝動員以備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不但是為顯示自己的決心,也是為了恐嚇俄國。奧地利非常清楚,塞爾維亞這樣的小國,其國力早已在前兩場戰爭中透支完畢,而憑自己的常備軍足以完勝。

所以,俄國也完全可以認為奧地利是在針對自己發動軍事動員,繼而開始動員自己軍備,來準備應戰。

德國不想任何國家贏得自己,於是發了一份專橫的照會給俄國,要求俄國解除動員並借此一探俄國究竟。雖然俄國的動員顯得稍過魯莽,但沙皇絕對不可能聽從德皇粗暴的命令。於是雙方誰也不聽從誰,彼此也無法退讓一步來妥協,最終隻能走向戰爭這一條道路。

雖然法國真心渴求和平共處,但也無法不跟從盟友的隊伍。

英國雖然強烈希望不卷入戰爭,但因為錯誤的心理也不得不介入戰爭。德國參謀長堅信英國會對德國的入侵行為不予理會,所以將神聖的戰時條約拋之度外,堅定不移地對比利時發起進攻。這一錯誤戰略早已應該受到譴責,因為此時英國又加入了其敵對隊伍中,也不會給德國帶來任何益處。假如德國直接取道盧森堡而不入侵比利時,也不會在烈日中耽擱兩周,就能更快地逼近巴黎。

所以,我們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想象,假如各國在談判時多一點耐心,就能避免戰爭的引發,看起來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不過,按照戰爭的遠因來看,我們無法徹底阻止戰爭的引發,至多推遲戰爭的開始的時間。因為有太多矛盾存在於德國和其他國家之間。迄今為止,歐洲維護和平所采取的手段是武力解決,這種方式的代價太大,不可能長此以往。

2.這一問題要怎樣回答:到底是誰想要發動戰爭?

我曾在上一章節中提出:就“究竟是誰想要戰爭”這一問題,毫不誇張的回答是“沒有人想要”。實際上,的確沒有人想要戰爭。雖然如此,德皇最終還是宣布開戰。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他其實也並不想發動這場戰爭。

在仔細研究眾多資料之前,同很多法國人一樣,我也認為是德國在找各種借口以期向我們發動戰爭。黃皮書收錄的文件中,一位知名學者表達了這一觀點,還有兩位索邦大學的教授也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相同觀點——他們嘔心瀝血的文章依照很多曆史學方法,並且正是用“誰想要戰爭”為標題。

然而,雖然起初我也抱著相同的看法,但是現在某些因素卻讓我對此產生懷疑並且猶豫再三。也許在未來不可避免英、德之間的戰爭,但是我疑惑的是:法、俄戰爭究竟能給德國帶來多大好處?當時法、俄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德國的開放程度日益加大,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開戰呢?何況假使德國真要開戰,原本還有很多更好的時機——前文中我已提到,日本打敗俄國且其內部陷入革命混亂的時候,俄國根本沒有任何自我防衛的能力,那才是攻打俄國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