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許會更加高興,如果能將戰爭爆發的時間加以延遲的話,這便是愛德華·格雷使盡全力要召集協商會議的目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協約國就會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準備軍需,更大的羞辱就會降臨到德、奧身上……俄國開始動員後,德國才發出最後通牒,英國計劃因此被攪亂。如果德國不願意被打個落花流水或是被形勢牽著鼻子走,就該由我們開始行動了。
這位作者可能對於自己國家的曆史不是太過熟悉,你看他發表的以下結論:
“我們問心無愧,因為德國對征服策略從來不感興趣,也不可能非法侵犯別國,包括比利時。”
像施羅德先生這樣的大製造商、大實業家,也對以上觀點加以認同。1915年1月31日,他在麵對德國工程師社團的演說中說:“這場戰爭是英國的陰謀,我們就此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證據。”
1915年3月26日《日內瓦日報》上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德國毫無根據地單方麵指責英國頑固的態度令中立國印象頗深:
“當英國在德國報紙中被完全描述成戰爭的煽動者時,作者一定以為他們的讀者失去了記憶或者思考的能力。我們可以說,英國政府在1914年8月期間是世界上最致力於和平的政府,因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正致力於海上裁軍法案的通過。”
4.關於德國軍方的看法
即使很多德國軍方人士都認為是英國煽動爆發了此次戰爭,但是還是有少部分人相信是俄國的快速動員導致了戰爭的引發。
以下是摘自於1915年1月25日的《日內瓦日報》,對德軍總參謀長馮·法爾肯海恩(von Falkenhayn)將軍訪談的片段:
“這場戰爭不是我方主動挑起的,也不是任何軍隊派係引發的,而是俄國的軍事動員造成的。我們麵對這樣的軍事動員也無能為力,隻能加強自身準備。我國皇帝和駐聖彼得堡大使都建議並提醒過俄國,假如俄國開始動員,那麼我們也會下令開始動員,同時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來保障我國自身安危。但是雖然如此,俄國還是在談判的同時發起了動員。”
同多數同胞一樣,現任德軍參謀長馮·默特克將軍也將所有原因歸罪給英國。
《泰晤士報》1915年1月23日的一份來自德國報社對馮·默特克將軍的采訪中表明,他完全否認德國向俄國發動戰爭:
“假如的確是我們想要發動戰爭,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趁日俄戰爭之時俄國危機之際呢?又或者是在英國困於布爾戰爭時呢?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英國會參戰對我們提出反對,因為其利益正與爆發衝突相符合。英國隻是拿比利時做借口罷了,其實際已籌劃很久……可以肯定的是,德皇將因為這場戰爭而遭到重大打擊。”
5.德國公共民眾的看法
除了灌輸給德國民眾的觀點,其他大多數德國民眾都毫無自我觀點,包括中產階級在內。因為德國人擁有極強的紀律性和尊重權威性,所以幾乎沒有人會發表與政府聲明不同的個人觀點,因此要從民意中尋找分歧幾乎是不可能的。德國擁有七千萬的民眾,其中很少有人相信戰爭不是出自英國邪惡的陰謀,而是為了顛覆德國。也正是這種心理作祟,當德國媒體積極公布宣戰聲明後,公眾給予狂熱的態度來響應。很多電報從來不承認敗仗,隻帶來勝利的消息——從沒有提起過馬恩河戰役,隻是略帶提及為“影響德軍進軍巴黎的戰略原因”。12月上旬,一個瑞士人來訪問德國,描述了當時參戰的德國民眾心理:
“全部的德國民眾都相信勝利終將屬於德國,德軍擁有戰無不勝的力量,並且德國擁有純潔神聖的參戰動機。雖然所有民主國家都鼓勵創新精神、推進個性觀念、發掘個人潛能,然而德國人的統治卻給予公眾一種集體情感,來自高層的影響才能使這種情感被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