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選擇博弈:鮮花為何插在了牛糞上(3)(2 / 3)

對熱門行業的選擇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包括對待熱門行業中的冷臉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人在熱的行業中可以遇到特殊的機會,比一般人在冷的行業可以獲得更多特殊利益,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熱門行業不適合普通人的選擇。相反,冷的行業中卻可能提供更適合一般人才的機會。

……冷的行業不是因為處在前增長中,就是處於下坡狀態——在走下坡路的情況下,要考慮的是怎樣改變眼前的困境;處於前增長的狀態,意味著離熱不遠。所以對很多人才來說,在熱門與冷門之間不妨選擇“冷門”。

第二大關係:“有名”VS“沒名”

通常,人格分為兩種,一是內在型人格,另一種是外在型人格。

內在型人格的特點是做事情要讓自己舒服,有自我滿足的標準;外在型人格就比較在乎選擇有普遍影響力的組織作為自己的存身之所。很多在貧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的優勢是積極向上,弱點是愛慕虛榮。愛慕虛榮有個特點就是愛到大單位工作。

……

但是在一個大的單位中,一個人是如此渺小,就像我常講的“王八跟池塘”的理論:大的海龜,感覺自己很大,當它跑到海裏去的時候,就小到看不到它的存在;而隻有海龜三分之一大的龜跑到水池中,就顯得很大了,所以一個人才在適當的小行業中更容易出頭。當然在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的區分,而是根據個人不同的人格特點來確定。

第三大關係:“長期”VS“短期”

有些人從小就認為自己有什麼樣的愛好,其實這個人並不一定是隻有這樣的愛好。

職業也是一樣的,很多人選擇的第一個職業是由很多陰差陽錯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大家找工作不要很緊張,大家做好準備,剛工作的3年之內跳三跳找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像產品,在做市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一兩個市場來試驗一下,看一下市場反應如何,運營模式有什麼問題,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

……

你在23~28歲之間跳槽,都是很正常的。但當你29歲的時候,就要穩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如果一個人30歲之後還是半年換一個工作,還不能穩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的話,這個人的發展前景就很危險了。畢竟晚成的大器還是少,因為人們認定你是習慣性跳槽——習慣性跳槽涉及一個人的職業品德。在一個領域想要做資深人員,要有職業聲望、職業造詣才能成功。而職業造詣是要有相當的積累才能培養出來的。

所以我們說短期內的職業調換是為了有更適當的職業定位,而從長期來看,職業的調換是為了使自己找到最合適的位置,調換本身不是目的。

第四大關係:“創業”VS“就業”

創業就是自己當自己的老板,就業就是給人家打工,幫人家幹活。

現在實際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兩點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顯了。在就業過程中,如果職業聲望很高,老板擔心你離職,會給你一些股份,讓你成為股東。由此也可以發現,就業也可以是創業的前奏。創業有時候也跟就業一樣,員工可以下班,老板不可以下;員工可以不加班,但是老板必須加班——在這種時候,很多創業的人是在幫就業的人打工。這些是社會進步很重要的表現。

……創業與就業最大的區別,創業是尋找資源、創造資源,而就業往往是運用資源。

第五大關係:“封閉”VS“開放”封閉是指專業,開放是指貫通。做人力資源的人可以發現,有的人才可以同時做很多種工作,而且可以做得很平衡;有的人才,一個時候隻能做一種工作,如果讓他做第二個工作,那麼會導致兩個工作都做不好。

……

一個單一的人才,可以在一個領域發展得很優秀,例如陳景潤,他除了數學之外,其他的知識大體不懂,但是他可以在這個單一領域發展成權威。但如果做組織管理方麵的工作,則需要更多的開放性層麵的人才,精通社會資本經營之道的人才。

第六大關係:“國際”VS“國內”

……有的人比較認同、尋求外國的東西,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還是有很多獨特的本地人文因素,要在實踐中消化揣摩真正適合國人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在有些範圍內,中國人的變通能夠做好生意;在有些範圍內,西方公司的規範化和職業倫理雖然顯得有些超前,但是還是代表了一種前瞻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