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公司很不以為然的留學MBA,對於一個溫州的民營企業主來說就是一個大大的人才;很多有機關經驗的人感到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很多保守的美國投資家來說,就是難得的新鮮知識。這是一種交融互動的過程。在社會經驗的意義上,這兩者都有值得專業人才學習的地方,也有專業人士發展的空間——或許國際機構提供更多的規範性和安全感,而國內機構可能提供更多的擔當性和興奮感。
第七大關係:“多學”VS“少學”
在學校裏麵要多學,工作之後要少學。
學校是開放式的學習機會,可以多學習,了解各種各樣的東西,原因是沒有人等著你幹活;在單位裏,老板關心的是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學得好壞。人需要有特定的學習時間,但基本不是在工作中。
……同時還要注意在用的時候少學習。所謂“少學習”,是說在我們主動學習的時候,由於過分自主,選擇的是自己喜好的類別和內容的知識,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偏向,從而使得自己不斷說服自己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學習越多,就會越固執。
“少學習”的另一個含義,是不要過於龐雜——各個學科都是有流派的,有些老師把翻譯過來各個流派的知識都給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係統,好像練雜耍一樣,實際上根本不能配套。被動學習裏的多學習和主動學習裏的少學習可以使得我們兼得擴大見識和強化務實之用。
第八大關係:“管理”VS“被管理”
一些管理者感到很多名校畢業生當一個普通的職員都不合格,但問題是,名校的很多同學自認為自己當老板都綽綽有餘。
我個人認為,在名校讀書最大的優勢是增長見識,但是對於學習基本功的本科生來說,在這裏讀書就不見得是好事。一些同學分不清學校的榮耀和自己的本事之間的區別,出現了突出的名校寡德、名校低能的現象。從管理一個國家到管理一個小公司,最傑出的管理者是了解疾苦,而又能以超脫的方式進行管理,不陷入其中。如果一個人到一個團隊裏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當總經理的材料,通常這個人就當不成總經理,團隊認同就通不過。
……
第九大關係:“個體性”VS“組織性”
在招聘的時候,有些人唯恐麵試者不注意他,所以侃侃而談。很有特點,很有個性,很另類,但是這樣的人很可能得不到工作,除非是廣告公司招創意人才。
在一個組織選擇員工的時候,組織是個集體,它要找的人是要跟這個組織兼容的。一方麵它需要你有適度的個性,另一方麵它需要你表現出一定的意願——願意跟這個組織兼容。
……
第十大關係:“興趣”VS“技能”
一個優秀的職業人士通常是在自己的工作當中突出地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興趣。
有很多人會感覺,這個工作好累,但是優秀的職業人士會認為,隻要我喜歡,累點就累點,累點也開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興趣貫穿在我們的職業規劃之中。人的成就感跟趣味成正比,所以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應該是平行的。
從另外一個方麵來講,你是承擔任務的,任務要求我們有很多的技能、技巧,有很多方麵也不是我們擅長的。通常我們找到一份工作,我們從事一項任務,70%是適合個人興趣的就很不錯了。因為我們做的大部分事情,不是針對我們一個人,還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社會的要求的,真正100%滿足我們要求的工作幾乎是沒有的。從職業評價的角度而言,實現興趣是幸運,而具有職業責任感則是一種專業操守。
……我們盡量避免不喜歡的,但是有的時候不喜歡的東西正是我們成事的必要條件;我們喜歡追求興趣,但興趣要有節製,因為任何過度的興趣都可能意味著腐敗。
有所選擇是人生的藝術,隻要你領悟了這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的人生之路就將迎來輝煌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