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逐條批判了笛卡兒的天賦觀念。他指出:有人說,上帝這個觀念是人人天生固有,不學自會的;其實有些部落的人就沒有上帝的觀念。有人說,善與惡的判斷也是良心固有的;其實是小時候教育感化的結果。即使是全世界的人都有某一觀念,如火的觀念,也不能作為天賦的固有觀念。有人認為,那種不證自明的觀念或原則是天賦固有的;其實,這是一種先入之見,人雲亦雲的東西,他並未好好地論證過。其實,所謂的理性直觀、不證自明的觀念,是早已在他心靈中留下的經驗,過去沒有認真地去認識它,現在才認識到了。例如,“同一物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這條原則以及數學公理就是這種情況。他爭辯說,如果由於理性認識而明白的數學公理是天賦的,那麼由這些公理推論出來的定理、定則也就都是天賦觀念了。所以,一切觀念,甚至像上帝、數學公理等等所謂不學自會、不證自明的天賦觀念,都是由於成人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學會的,並不是真正天賦固有的。恰恰相反,人的心靈,最初好像一張白紙,或一塊白板,沒有任何觀念。那些無限多的美妙圖畫和全部知識觀念都來自感覺經驗,是後天獲得的。
洛克闡明他的感覺經驗論的主要觀點之後,隨即提出簡單觀念的兩個來源,外部感覺和內部反省,並對此加以論證:前者如色、香、味、形狀、大小和數目等;後者如知覺、思維、意誌等。指出一切複雜的觀念都是這些簡單觀念的聯合或聯想。
以上這些思想,就形成了洛克感覺經驗及其聯想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並為今後英國的聯想主義心理學開辟了一條研究途徑。1690年出版的洛克《人類悟性論》闡述了上述觀點,這本書也就成為具有曆史意義的世界名著。但是,洛克的著作中沒有說到心靈和人腦、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因而在感覺的真實性上留下許多遺憾!例如,他說,來自外部感覺的形狀、大小和數目等是物體第一性質的觀念,它們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是真實的;而關於色、香、味等感覺是第二性質的觀念,它們不是物體的肖像。後麵這些觀念是上帝把它們同一些並無相似之處的運動聯係在一起,就像“把刀片割我們肉的運動與同它毫無相似之處的痛苦的觀念聯係在一起一樣”。
洛克把色、香、味和痛這些感覺觀念說成是主觀的,它們不是客觀物體性質的反映,是不真實的,是感覺的第二性質。在這裏,洛克把哲學上的認識論和心理學上的認知過程混淆了。從心理學上說,人們認識客觀物體時必須有人的主體成分參與其中。例如,光是一種電磁波,在自然界並無顏色,是由於進入人眼的視覺器官而產生顏色的,隻要經過科學的分析就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在洛克那個時代,科學還達不到那樣的認識水平,洛克則用認識論的觀點去觀察評議,因而怎麼也說不清楚。這就引起德國萊布尼茨的批評反對。單子論萊布尼茨(1646~1716)
萊布尼茨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是近代德國理性心理學的始祖。他生活在德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資本主義剛剛萌芽的資產階級力量十分軟弱,無力提出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隻能依靠封建製內王宮貴族的“開明專製”發展資本主義和推動自然科學。這些情況影響著具有先進思想的萊布尼茨,使他成為近代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心理學思想的始祖。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教授,萊布尼茨自己就在該大學學習過。他和洛克有交往。他曾應聘於俄國,擔任彼得大帝的顧問,為俄國創辦科學院。回國以後,創辦了柏林科學院,任第一任院長。他精通哲學和科學,極力提倡工業技術的革新,發明了微積分和計算器。在學術思想上對德國各種唯心主義流派的影響都很大。他推崇柏拉圖,是個客觀唯心論者,認為世界的實體是精神,他叫做“單子”。物質隻是單子的外部表現。單子是主體的活力,由於內部原因不斷活動著,力求自身發展和日趨完善。人體中的最高單子是靈魂,領導其他單子,就像上帝支配其他單子一樣。單子的數目不增不減,所以是不變的。
在心理學思想上,萊布尼茨和笛卡兒一樣,是唯理論者,承認有天賦觀念,反對洛克的感覺經驗論,提出單子論學說。他認為,可靠的、普遍必然的知識是來自理性的知識。洛克說,“凡是存在於理性中的,無不已先存在於感覺中”。萊布尼茨則說,應該補充一句,“理智本身除外”。洛克把心靈比作白板,經驗可以在上麵任意塗畫。萊布尼茨則把心靈看作具有紋理的大理石,雕刻家隻能根據大理石(心靈)的原有紋理加工,實際上這是一種心靈先驗論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