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關係上,萊布尼茨把心靈看作一種單子,按它自身固有的內部規律活動。它由本身的原因推動著活動的單子自身連續地發展變化。它的發展變化是由低級變向高級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單子活動具有不同的觀念,單子越高級,觀念就越明晰。他反對笛卡兒的身心交感論,提出了自己的“預定和諧”說。這個學說認為,各個單子之間是互不影響的,作為身心之間的單子沒有因果關係,它們按各自的內部規律活動。例如,人在憤怒時摩拳擦掌,歡樂時喜笑顏開,表麵看來,似乎身心的活動互相影響,實際上,這是身心兩方麵同時產生的活動。這種同時產生,同時進行的活動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正如兩隻構造同樣精致的鍾表,它們同時開動,總是走著同一時間,但都隻按自己的內部規律運動著。他說:“靈魂遵守自己的規律,形體也遵守它自己的規律,它們的會合一致,是由於一切實體(即單子)之間的預定的和諧。”這就是他的“預定和諧”的身心平行論的基本觀點。這個理論對近現代西方心理學思想影響很大。
萊布尼茨從單子論觀點提出知覺一統覺學說和無意識的思想。他認為,單子有一種特性,叫做覺性或知覺。這種有覺性的單子,因等級不同表現出觀念明晰度上的差異,而有微覺、知覺和統覺之分。人的觀念比無生物、植物和動物的觀念明白、清晰,就因為人的單子等級高。人最明白的觀念是統覺觀念,它是真的、自覺的觀念,而模糊的觀念是靠不住的。明白的觀念能促進動作的趨向,對於活動也越有利。這樣,他已把觀念的明晰性和單子的主動性聯係起來,認為主動性越大,觀念就越明晰。統覺極明白是由於主動性大,所以,統覺含有自我意識。相反,那些明白性等於零的或者極小的微覺,幾乎不能被意識到,這就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的微覺在人的個性和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為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個性習慣對性格影響是很大的。明白的意識也就是由這些微覺積聚起來的,猶如海浪擊岸,聲大如雷,是由我們聽不到的每滴水聲積聚起來的。
由於笛卡兒、洛克和萊布尼茨三人的思想交鋒,推動了西方近代心理學思想的大解放,促進了英、法、德各國的傳統思想之間的相互吸收和論戰。爭論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種英國感覺經驗的聯想心理學思想。下麵提到的貝克萊則是從主觀的經驗論方麵發展心理學思想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1684~1753)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1688年勝利建立君主立憲體製後,促進了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到了18世紀3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隨後英國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貝克萊就是這個時期在宗教和學術思想上的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
貝克萊是近代聯想主義心理學體係的創建者和第一個生理學家。他出身於愛爾蘭貴族的親屬家庭。15歲時他進都柏林三一學院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724.年被任命為這一地區的副主教。不久,他去.北美傳教,並先後周遊法國和意大利。1734~1752年他升任為愛爾蘭主教。1753年於牛津逝世。
貝克萊是利用洛克在感覺觀念上的問題,為他的宗教服務的。我們已知道,洛克把廣袤、形狀、運動和數目等感覺觀念看作是物體的第一性質,是對事物的真實的反映;而色、香、味,這些第二性質的感覺觀念是物體微粒運動引起感覺能力產生的,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物體的真實反映或肖像。貝克萊就利用洛克的這些論點,更進一步認為,不僅物體的第二性質的觀念是主觀的,就是它的第一性質的觀念也是主觀的。例如同一物體,在遠處看時顯得小,近看則大些,這是以人體的位置為轉移的。因此,物體的廣袤、形狀和大小也以主體為轉移,也是主觀的。每一物體有許多屬性,它們總是一起被人們感知到的。他說:我看見這個櫻桃,我觸到它,我嚐到它……它是實在的。你如果去掉柔軟、濕潤、紅色、澀味等感覺,你就是消滅櫻桃…… 貝克萊引文中所說的意思是,柔軟、濕潤、紅色和澀味這些物體的第二性質,總是同櫻桃的形狀這個第一性質一起被感知到的;如果去掉了櫻桃的第二性質:色、香、味等感覺觀念,那麼,它的第一性質的感覺觀念,即形狀也就一起被去掉了,因而你就消滅了櫻桃。於是,他得出結論說:物體就是感覺的集合或結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這是一種主觀唯心論的結論。這個結論的意思是,世界的一切,即萬事萬物都是由於我的感知才存在著,如果沒有我的感知,那麼,世界就不存在了。因此,有人挖苦地問他,那麼,你還未出生前,你的父親,父親的父親,是否存在?由此推理,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種無父無母的赤裸裸的主觀唯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