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以神化的官能心理學思想和反教會的感覺經驗論心理學思想的對立為主要內容的經院哲學心理學思想,成為歐洲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想,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達·芬奇、布魯諾等。其中達·芬奇的心理學思想是文藝複興時期心理學思想的重要成果。的方法,以擺脫宗教教條的束縛來提高人的地位,使人們從傳統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得到解放。例如,他說,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判斷和辨別真理的能力,隻因兒童期的欲望或受教師支配接受了虛偽的東西,因此,必須對這一切持懷疑和審查態度,以求得到明白、清晰的觀念。經過懷疑審查後,他發現有一個東西是不能懷疑的,這就是“我在懷疑”。懷疑就是思想,“我思,故我在”。這是他通過懷疑得到的第一條原則。他說:“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嚴格地說,我隻是一個在思想的東西,也就是說,我隻是一個心靈,或靈魂,一個理智或一種理性的實體。—可見,笛卡兒是通過理性懷疑,提高自我,即人的地位的,以達到反宗教權威的目的。他同時把理性懷疑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和原則。傳統上,神學的教條、權威被看作是真理的標準。笛卡兒起用了人自己的理性思維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哲學心理學從隻考慮心理或靈魂的實體是什麼的傳統思想,轉變為考慮心理、心靈或知識是怎樣起源的問題。其實,笛卡兒的理性思維是一種天賦能力,它來自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然而,他用柏拉圖的理念來反對神學上帝,卻是一大進步。當然,過分強調理性的天賦和天賦觀念具有片麵性,但是,從此使心理學從哲學的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卻起到了一種推陳出新的作用。正因為先有笛卡兒的理性思維取代了神學教條,才使心理學能以研究人、自我和人的理性思維為對象。也正因為笛卡兒強調理性認識,才為以後洛克的感覺經驗論的提出掃清道路。 那麼,笛卡兒是怎樣從哲學的本體論過渡到認識論的呢?在發現自我作為第一原則之後,笛卡兒通過理性思維承認了上帝和物質的存在,而上帝是創造一切的,這就將自我和物質對立起來。而人是物質和自我、靈魂的統一體,這兩者是如何統一的呢?他使用了二元論的相互作用來解決,這就是他的身心交感論和身心攪混論。
首先,他把人體看作是一架自動機,按自然規律起作用。他指出,身體的運動,取決於心的熱力所引起的“動物精神”在中空的神經管內來回流動,當它流到大腦的鬆果體時,靈魂就在這裏和身體動作發生交互或交感作用。在笛卡兒看來,靈魂是單一的整體,它依整體性進行活動,隻能在身體的單一器官中和外來影響發生交互作用。鬆果體就是腦中唯一的單一器官,所以,靈魂隻能在這裏和來自各器官的感覺印象發生交感作用。靈魂好比舵手坐在船頭觀察船的運行,並指揮其航向一樣,這就由他的身心交感引申出身心攪混論。
關於身心攪混論,他認為,靈魂或自我不但在鬆果體和來自身體的動作發生交感,而且和整個身體“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高度地混攪在一起,因而我和它組成了一個單一的整體”。因為要不是這樣,我的身體受傷,需要喝水和吃東西,就隻能靠思想去認識,而不是感覺到的。為了說明這個理論,他把神經比作一條繩子。如圖所示。
假定繩子上有A、B、c、D各點,隻要拉動其中的一點,其他各點也會活動起來。他說:“同樣情形,當我覺得腳上痛的時候,物理學告訴我,這個感覺是通過分布在腳上的神經傳來的。這些神經就像繩子一樣,從腳上一直通到腦子裏,當它們在腳上被牽動的時候,也同時帶動了腦子裏神經歸總的地方,並在那裏激起一種運動,自然規定了這種運動使心靈產生疼痛的感覺,就好像疼痛是在腳上似的。”
應該指出,笛卡兒提出身心交感論批判神學教條,解放了人的思想。後來的心理學家洛克則批判笛卡兒的天賦觀念,提出心靈白板論的感覺經驗論,他們共同推動了哲學心理學思想的發展。心靈白板論 洛克(1632~1704) 洛克是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心理學的創建者和聯想主義的倡導者。 他出身於鄉村律師家庭,父親是個清教徒,曾參加國會派反對 王黨的革命活動。1652年20歲的洛克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先後獲得 學士、碩士學位。後來,他還學過醫學,但未結業,於1666年放棄了 學醫。1667年他結識了自由主義政治家沙甫茨伯利伯爵,曾 擔任伯爵的秘書和家庭教師多年。伯爵是輝格黨的領袖。 1684年複辟的斯圖亞特王朝懷疑伯爵搞政治陰謀活動,洛克 受到牽連,他們一起逃到荷蘭。1688年“光榮革命”勝利,1689 年他們回到英國,洛克在君主立憲的新政府中擔任要職,但 他代表了一種妥協的力量。在科學界,他和波義耳、牛 頓等人都很友好,洛克自己在醫學上也偶爾進行實驗。在心理學上,他的最大功績是批判了笛卡兒的天賦觀念,開創了感覺經驗論的心理學思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