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醫防治肥胖病的方法(1)(2 / 3)

治療方法

肥胖病者除了體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鬆軟,皮下脂肪臃垂,活動氣短,容易疲勞等共同表現外,還可因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而有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故中醫治療方法也較多。根據本病虛實錯雜的病機,曆代醫家多從脾論治,以運脾祛濕除痰、化瘀消積導滯為治療肥胖的根本大法。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健脾利水法

健脾法是肥胖治療的重要法則。若以神倦乏力,少氣懶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為主要表現者,用異功散(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加減;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膺憋塞為主要表現者,以二術四苓湯(蒼術、白術、豬苓、茯苓、澤瀉)、澤瀉湯(澤瀉、白術)或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以麵浮跗腫,尿少水腫,腹脹便溏為主要表現者,以五皮飲(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薑皮、陳皮)和導水茯苓湯(赤苓、麥冬、澤瀉、白術、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燈芯草)加減。

2.化濕祛痰法

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論,化痰濕是肥胖病的一個主要的治療原則,常貫穿在治療過程的始終。主要用於常有痰濁阻遏,胸陽不展,胸滿痞塞,頭重若裹者。代表方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和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橘皮、茯苓、生薑、甘草)。

3.通腑消導法

平素嗜好煙、酒,大便幹燥或習慣性便秘,瘀濁積蓄,腑氣不暢而伴有腹脹、胸悶、憋氣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和防風通聖丸(散),或單味大黃長期服用,以通腑化濁,發和五髒。亦有報道,用牽牛子“通瘀消脹,久服令人體輕瘦”。若食後脹滿、舌苔膩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導滯,促進代謝,方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麥芽、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加減治療。

4.疏肝理氣法

疏肝理氣法主要用於肝鬱氣滯型,肥胖患者症見口苦煩悶,婦女月經不調,經閉或經前乳房脹等。可用疏肝利膽法,代表方劑為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半夏、生薑、大棗)和逍遙丸(散)(柴胡、當歸、芍藥、白術、茯苓、薄荷、生薑、甘草)。

5.調理陰陽法

若病久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濕盛,脾腎陽虛型者,宜溫陽利水,常用濟生腎氣丸即加味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川牛膝、車前子)及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若由於陰液不足,陰虛內熱,臨床表現為頭昏,頭脹,頭痛,腰痛酸軟,麵部升火,五心煩熱,口幹,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或微弦者,可用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山藥、山茱萸、熟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或大補陰丸(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豬脊髓)加減治療。

外用藥物減肥法

外用藥減肥就是將外用藥物以特定的手法塗布於肥胖病患者的皮膚表麵,通過使用藥物將局部組織內的脂肪含量減少,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目前市場上各種外用減肥藥物可按其溶劑的類型分為霜劑型、水劑型(酊劑型)及油劑型。霜劑型藥物采用水包油性質的基質作為溶劑,吸收性好且不汙染皮膚;水劑型或酊劑型則具有應用方便的優點;油劑型藥物溶解性及滲透性強,能有效地幫助皮膚吸收活性有機分子。

現代醫學工作者在總結祖國醫學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應用現代科學的製藥方法,從多種中草藥中抽提有效的活性成分,經實驗證明,這種有效活性成分能直接促進人體脂肪細胞的縮小或消失。皮膚的細胞生物學研究揭示,人體的皮膚不是絕對嚴密而無通透性的組織,正常皮膚可以吸收某些物質。

人體皮膚的吸收有兩種途徑:一是表皮途徑,此途徑主要通過細胞本身的滲透,部分亦通過細胞表皮的間隙而進入真皮;二是經皮膚附屬器途徑,皮膚附屬器有皮脂腺和毛囊之分,現已證實,重金屬、磺胺、色素、維生素A、皮脂類固醇激素等可經此途徑吸收,在接觸物質的早期和穩態擴散建立以前及透過性不良的物質吸收時,此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分子量不超過3000單位(道爾頓)的物質一般均能被人體皮膚吸收,而從中草藥中提取的活性有效成分,一般是能被皮膚吸收的。外用減肥藥正是利用了人體自身消耗脂肪的這一正常途徑,主要通過促進和加速脂肪代謝而達到減肥目的。初步的研究表明,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能明顯提高脂肪組織中甘油脂肪酶及甘油磷酸氧化酶的活性。換句話說,這些有效活性成分經皮吸收後,進入到皮下脂肪組織細胞內,從而活化了其脂肪分解過程,使脂肪細胞內脂肪的消耗大於脂肪的儲存,脂肪細胞的體積逐漸縮小,有形的脂肪組織被轉化為無形的能量逐漸“消耗”,而達到減肥消胖的目的。由此可見外用藥減肥是有其科學依據的,是經研究證明行之有效的一種減肥方法,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在吸收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種醫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