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抵貨運動的是是非非(2 / 3)

盡管如此,在運動的高潮中,愛國道德的訴求,往往是越拔越高,激進的學生,往往恨不得立刻就把日貨從中國根絕,大規模開展焚毀日貨活動,急切行動的壓力,使得很多商家為了響應號召,或者躲過風頭,也迅速地收起了日貨,日貨檢查,也很快開始推行。當然,也有個別的商家不信邪,堅持買賣日貨,尤其是某些向來專做日貨生意的商鋪,即使有心收手,也的確困難。對於這樣的“違規者”,如果讓上街宣傳的學生趕上,肯定會遭到“勸阻”和抵製。各地學生和市民,組織日貨調查團,到處搜查日貨,誰被發現還在買賣日貨,馬上就會有麻煩。事實上,在抵貨高潮中,這種行為即使沒有碰上十人團,幾乎都會被人揭發,馬上就會招致十人團前來問罪。上海零售業巨子先施和永安公司,停賣日貨的動作稍微慢了一點,要求盡早把存貨“竭力沽清”再行履約,馬上招致救國十人團的警告,限期撤除貨架上的日貨。嚇得兩大商業巨頭馬上聲明,自5月22日起,寧願犧牲血本,“以示與眾共棄之決心”。345和平的勸說就可以奏效的情況當然好,采取把日貨偽裝成國貨[撕下日貨商標,換上國貨商標,改包裝,等等]銷售之類的軟性抵抗,也好說,但是,也就是有在運動中還敢頂風上的,就是不服從抵貨,這樣的人,不是迫於生計的壓力,就是有日本人做後台,很難輕易罷手,經常會導致衝突,遭遇暴力在所難免。經營日貨店鋪的貨品乃至店麵被學生和市民搗毀的消息,經常見諸報端。這些遭殃的店鋪,不僅不會有市民同情,還會遭致同業開除的懲罰。甚至上海的報關公所,也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對那些私自偷運來的日貨,直接銷毀。346廣州抵貨的情形,特別火爆,街上凡是戴日本草帽的人,“不由分說,群起奪而毀之,無一得免”。盡管有軍警彈壓,但街上帶電燈的日本仁丹廣告牌,買賣日貨的店鋪的招牌和玻璃窗,一律吃了磚頭。347有人回憶說,方誌敏當年,在街上禁查日貨,發現有人穿的長衫是日貨,當場上去就給人扯下一大塊布下來。348有意思的是,盡管北洋政府明令禁止抵貨,但警察卻往往對學生的“暴力”不聞不問。上海學生5月10日在小東門附近檢查一家商鋪,發現有日貨陳列,勸說無效,遂講貨品扔到地上,店主向崗警投訴,“該警以其自取其咎,置之不睬”。349長沙坡子街華泰長洋貨店,暗進日貨,被學生發現後,將“該店貨物搗毀,”搗毀後還請警察來勘察現場,並證明學生們並沒有乘機揩油。警察居然“當蒙允諾”,學生“整隊歸去”,一點都沒因搗毀貨物的行為,受到追究。350因抵貨的暴力遭致警方幹預的事,隻在天津有,那部分地也是因為學生鬧得太過火了,而且直接涉及了日本人,警方擔心引起外交糾紛才幹預的。

天津的魁發成事件,在當時很有名。事件的陳述,有各種說法,有些很戲劇化。據比較平和的《大公報》的報道,大概是這樣的:1920年1月23日,調查日貨的學生在天津東門內盧家胡同魁發成料器莊[在周恩來《警廳拘留記》裏,說是洋廣雜貨店],檢出日本料器二十餘筐[周的記載是日本燈罩]。期間,還有跟該店鋪來往的日本商人和日租界巡捕到來,問檢查的學生有無查貨的執照,雙方發生爭執。然後學生跑回尋求幫助,來了一群學生,跟店鋪夥計發生衝突,貨物被打碎,最後學生將該店夥計裴某、張某,押往商會。第二天,經國民大會委員會在商會開會,議決將裴某“遊街示眾”。警察出來幹預,學生方麵“後複有七八人群起架起蔡署長左臂,欲將其一同遊行示眾”。最後的結果是,魁發成的店夥被釋放,有六位學生被捕。351當時很傾向學生的《上海時報》報道,也承認學生的確是把店夥押走遊街,隻有《警廳拘留記》不提此事,但也沒有否認。其實,早在1919年7月,據學生自己辦的《南開日刊》報道,他們就已經將繼續買賣日本棉紗的萬德成棉紗莊的店夥[店主溜了],遊了街。352

當時,學生一向是將堅持買賣日貨的商人,視為奸商的。因此,遊街示眾這種做法,相當普遍,也相當平常,比這還要過分,也不罕見,有的地方,如寧波,還給“奸商”戴上高帽子。353據長沙一些老工人和店員回憶,當時他們組織“鋤奸團”,對付買賣日貨的“奸商”,采取過用尿、洗澡水和洋油淋頭,打悶棍,打石頭,用硫酸鏹水潑的懲治手法,甚至將偷賣日貨的商人,捆起來,口中塞上棉花,用小鑽子鑽。354這些回憶,由於是後來做的,也許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證明,對“奸商”的暴力懲戒確實普遍存在。

抵製日貨的另一麵,是提倡國貨,宛如一枚硬幣的兩麵。這也是為什麼工商界對抵製日貨特別積極的重要原因。無論是懷有實業救國之誌的企業家,還是隻求牟利過活的商人,除了專做日貨進口生意的人之外,對於提倡國貨,都有很大的熱情。那個時代,中國關稅不能自主,國門洞開,龐大而貧弱的中國,在以工業化崛起的日本商品衝擊麵前,沒有招架之力,成了中國近鄰日本的商品傾銷地,便宜的日貨,占據了中國日常消費品的絕大的份額,將中國的民族資本壓迫得很苦,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很難跟近在咫尺而且資金、實力、技術條件都大大優於中國的日本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忙於歐戰,最大的獲利者,其實是日本產業,使得日本資本得以在沒有競爭的條件下突飛猛進,變成壓在中國工商界頭上最大的一塊石頭,這也是為什麼五四運動能夠這樣容易地在工商界引起共鳴的原因。當年北大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的許德珩先生回憶說,在運動波及上海之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照南兄弟捐給北大學生10萬兩銀子,上海棉紗大王穆藕初也捐了10多萬巨款。但是都被學生退回了。355但這個舉動就已經表明了工商界,尤其是那些處於跟日貨競爭狀態的資本家支持運動的態度。

事實上,在當時的條件下,在市場上,中國國貨很難跟日本貨競爭。很多日用品,比如學生常用的臉盆、牙粉、墨水等,國產品牌很少,而且市場占有率很低。以至於抵貨開始,學生要找國貨的替代品,臉盆隻能用手工生產的木盆或者銅盆。顯然,五四抵貨運動,給國貨帶來了一個機遇,通過這種全民性的基於道德的抵製運動,國貨有了一絲喘息之機。

事實上,學生上街宣傳抵貨,同時也提倡市民購買國貨,抵製日貨和宣傳國貨的力度一樣大,各地學生和商家聯合組織“國貨維持會”,一麵檢查日貨,一麵提倡國貨。演講,喊口號,貼標語,一麵說提倡國貨,一麵說抵製日貨。學生們經過調查,將日用國貨產地品牌開列出來,詳細標明對應替代日貨,印發給市民。比如國貨人丹替代日本的仁丹,國貨三星牌牙粉替代日本的金剛石牙粉,等等。356有的地方碼頭工人鼓動乘客坐中國船,不坐日本船,如果乘客聽勸,則免費把行李帶上船擺好,如果不聽,“就把乘客的行李亂丟,口裏還罵‘亡國奴’”。357學生也來到碼頭上勸說旅客不要乘坐日本船,如果不聽,就在人家衣服上蓋上“亡國奴”的印記。358

也有學生出麵和工商界合作,直接上街推銷國貨。長沙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整隊遊街,販賣國貨,一隊軍樂,一隊童子軍,一隊為“販賣隊”,“其貨如牙粉、人丹、信紙、毛巾等類,極其充足,購者甚夥,一時應接不暇”。一些女校學生,組織“國貨販賣團”,背著國貨上街發賣,“並隨地演講提倡國貨以救危亡各情形,聽者無不鼓掌。其貨物價格較市麵上為廉,如洋襪手巾等物,俱僅售銅元十餘枚,故購者甚夥”。359有的中學生組織的國貨販賣團,一邊提籃賣貨,一邊散發國貨貨品單,像發廣告一樣。360天津的小學生,組織救國團,也下設有“販賣部”。361天津十人團總部,也在張羅成立“國貨公司”,分第一、第二、第三分公司,意欲讓國貨公司遍及國內。362有這樣的熱情而富有獻身精神的學生,即營造出同仇敵愾的抵製日貨、提倡國貨的氛圍。運動,對於中國本土的工商業者而已,簡直是盛大的節日。

節日裏的民族工商界,無疑是運動最大贏家。日貨的萎縮,則意味著國貨的大賣,這期間,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商家興高采烈買賣。一些新的企業計劃,趁著運動的火熱,紛紛出台。上海紡織業紛紛增加資本投入,添置機器,鍾表業張羅建鍾廠,愛華肥皂廠也擴大生產,增加資本。363在天津,範竹齋等人籌辦北洋第一商業紡織有限公司,另有二十餘家商號聯合開辦紡紗廠。大名縣的國貨維持會,也要組織“民利工廠”,專營織布業。364一直以來中國電器都被日本壟斷,上海有人趁此抵貨之機,開辦自己的電器廠,已經向開始美國定購機器。一向為日貨占據市場的桑皮紙,也有商家打起了主意,準備自己開廠生產。365寧波商人,當時算是中國工商界的翹楚,他們在抵貨運動之後,辦起了美球襪廠、翔熊軟席廠、瑞成洋傘廠和民醒砂皮廠。366當然,也有人趁機發愛國財,上海大馬路方九霞潤記銀樓發明“國恥金戒”,“一般熱誠愛國者,鹹樂為購買”。367有個賣冰激淩的,在攤上掛白旗一麵,“上書:‘冰冰冰!同胞快吃我的冰。吃仔我冰救可醒。大家罷市救學生,都要有齊心。醒醒醒!快快來吃我的冰。吃仔我冰救可醒。諸君吃了勿要學那五分鍾熱心。’”368資料上沒說生意怎樣,估計跟銀樓一樣,大發市利。這樣的趕愛國的時髦,看著雖然有點別扭,但決不能說人家不符合抵製日貨提倡國貨的宗旨。學生們在國貨製造中,也試圖一展身手,當時的出版物,就有介紹自行製造墨水的方法的。前麵提到的黎東方,在五四運動期間,就自己買了原料,“如法炮製”,造出了紫色的墨水,可惜有沉澱,賣不出去。369濟南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開辦了愛國商行,自己用布和綢子縫製手絹、織線包、書包,還做傘,在手絹上還繡上“勿忘國恥”、“抵製日貨”等字樣。可惜這樣的學生手工,堅持不了多長時間。370

抵製外貨,在中國並非第一次,但是,這次的抵貨,卻的確是持續時間最長,波及地域最廣,同時也最為深入的一次,從黑龍江到廣州,從上海到四川,甚至一些縣城,都卷入抵貨運動之中。抵貨實際上是一場針對日本人和日本產品的全麵抵製,商家不進日貨,不用日元交易,學生和市民不買日貨,不乘日本輪船,碼頭工人不裝卸日貨,報紙不登日本廣告,連黃包車夫,都拒絕拉日本人。這樣的全民的立體的抵製,對日本的對華貿易,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據天津《益世報》轉載日本《大阪每日新聞》消息,說自抵貨發生以來,1919年5月的輸華商品,較之平時已減去30%。由於大阪與中國關係最深,因此受影響最大。371

《益世報》載上海海關1918年7月和1919年7月日貨輸入比較

貨名1918年1919年水泥4000擔無衣服42158打15417打煤39314噸15417噸棉紗4042擔737擔生棉5112擔無粗布241550匹27000匹家用器具51173打233打火柴107900籮15900籮鏡2634打無黃銅3511擔119擔紫銅283擔572擔鐵2162擔24擔紙3936擔607擔布104299匹77604匹糖22828擔7093擔傘78403把無資料來源:《五四運動在天津》,第258—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