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初授心法(1 / 2)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清?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

範立聽了有點急眼,心想我看這個老頭是成心找借口不想教我。誰看不出來我天生體格瘦弱,肯定就是他說的筋弛、筋攣、筋弱的那種人。好你個糟老頭!找個借口說我資質不佳不教我是吧,我偏要學!得想想辦法。

想到這裏,範立故作領悟的說道:“啊……原來“筋”這麼重要!怪不得有的人才四五十歲就腰酸腿疼活動不利,有的人七八十歲還健步如飛動作敏捷,原來是因為筋的形質的不同。看來我身體瘦弱,也是筋弛、筋攣的原因。正因為我瘦弱,所以要多練習呀。有言道‘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您收我作徒弟,就要教我鍛煉的方法。我不怕吃苦。”

老者似乎沒有注意到範立臉上的不滿,接著說道:“練武的人都知道‘勁由筋生,力於骨存’這個道理。‘力’是先天之稟存,而‘勁’就得靠後天的修為鍛煉才能有得。力是僵化硬拙的,勁是暴發而靈活的,《易筋經》就是一部通過鍛煉筋骨,增勁長勁,使人健康長壽的功法。所以練功是不能急的,你有時間最好先讀一讀《易筋經》這部書”

範立心中的不滿更加厲害了。心想你不教就不教吧,還變著法兒騙我讀書。光讀書有屁用啊!光說不練假把式,讀來讀去還是學不會功夫。於是範立直言道:“老師,讀書有用嗎?古人說過‘行而後知’,理論來源於實踐嘛。我看還是練功實在些!您什麼時候教我練練啊?”

老者捋了一把胡須,搖頭道:“你這話說的不妥!經驗經驗,先有‘經’後有‘驗’。我們學古人的東西,要先理解了,才能去做,不能盲目的去實踐。學習經書尤其如此,經書是前賢思想的總結,能稱之為‘經’的書籍,必然是經過千錘百煉,千萬人實踐證明正確的書。這類的書,必須先讀,甚至背誦。領會了其精要,然後才可以去實踐。否則便失去了經書的指導意義。打個比方來說,經書就如同黑夜裏的一盞明燈,給前行的人指明方向,告訴行路之人如何走才最快,最方便。盲目的實踐,就像主動閉上眼睛,不看這盞燈,其結果隻能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跌得頭破血流也到不了目的地。”

範立想想,老者說的也有道理,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老者又道:“《易筋經》這本書經文玄妙,不大容易讀懂,但總的來說主要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麵的內容,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

範立好奇道“什麼叫做‘內壯神勇、外壯神力’”?

老者道:“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隻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

範立聽得眼中冒出火花來。乖乖!這要是給我練成了,那我不就成了獨孤求敗一般的人物了?去奧運會拿他個十來八塊塊金牌的,豈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他想著想著不覺得口水都流了出來。

老者看範立這種神情,心裏好笑,臉上不露聲色說道:“正宗脈傳的《易筋經》內含《洗髓經》法,以十二種圖式作修煉次第,有條不紊,動靜互參,脫換清虛並行,內外兼備,性命雙修,為入道之正宗。十二圖式行功圖分別是:正身圖二十七勢,側身圖八勢,半身圖二十七勢,屈身圖八勢,折身圖十六勢,扭身圖十八勢,倒身圖六勢,翻身圖十三勢,行身圖三十四勢,定身圖八勢,臥身圖十勢等。這在現今武術界流傳的《易筋經》中是尋找不到的,而能見到的大都是以十二圖式中各自的演繹發揮,雖然不能夠由此而得大道,但作為武功修為,已足為上乘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