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刺灸篇(二)(3 / 3)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別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候針自搖,複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

陽。蓋經脈畳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患,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竟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穀,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通,災憂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誌於斯,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屙,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補瀉雪心歌。

首載於明高武《針灸聚英》。本歌對針刺補瀉手法,如撚轉、迎隨、開闔、呼吸補瀉等進行了論述。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拈指向外瀉之方,拈指向內補之訣。瀉左須當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補左次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上拽。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補瀉又要識迎隨,隨則為補迎為瀉,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兩手陽經上走頭,陰經胸走手指輟,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上走腹中結。隨則針頭隨經行,迎則針頭迎經奪,更有補瀉定吸呼,吸瀉呼補真奇絕。補則呼出卻入針,要知針用三飛法,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瀉則吸氣方入針,要知阻氣通身達。氣至出針呼氣出,徐而三退穴開禁。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補瀉玄中玄,莫向人前輕易說。

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首載於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本歌論述了楊氏家傳的十二種單式針刺手法.此行針術為針刺的基本手法,為曆代醫家所重視,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總歌。

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撚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醫師穴法叮嚀說,記此便為十二歌。

分歌。

一爪切者。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至令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室散,然後下針,不傷於榮衛也。

二指持者。

持針之士要心雄,勢如握虎如擒龍,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淪下針,以右手持鈄,於穴上著力旋插,直至盹理.吸氣三口,提於天部,依前口氣,徐徐而用。正謂持針者手如姐虎,勢若擒龍,心無他恭,若待責人之說也。

三口溫者。

溫針一理最為良,口內調和納穴場。毋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得詳。凡下針,入口中必須溫熱,方可與刺,使血氣調和,冷熱不相令鬥也。

四進針者。

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豈堪施,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再思之。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煩審穴在何部分,如在陽部,必取筋骨之間陷下為真;如在陰分,郤賙之內,動脈相應,以爪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

五指循者。

循其部分理何明,隻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兩來臨。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飩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故也。

六爪攝者。

攝法應知氣滯經,須令爪切勿交輕,上下通行隨經絡,故教學者要窮精。凡下針,如針下祁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

七針退者。

退針手法理誰知,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陰三氣吸,須臾疾病愈如飛。凡退針,必在六陰之數,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誠心著意,混亂差訛,以瀉為補,以補為瀉,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

八指搓者。

搓針泄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急移,揮如搓線攸攸轉,急轉纏針肉不離。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令人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若氣滯澀,即以第六攝法切之,方可抱也。

九指撚者。

撚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窮,內外轉移行上下,邪氣逢之疾豈容。凡下針之際,治上大指向外撚,治下大指向內撚。外撚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撚者,令氣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內撚者為之補,轉針頭向病所,令取真氣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撚者為之瀉,轉針頭向病所,令俠祁氣退至針下出也。此乃針中之秘旨也。

十指留者。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榮衛縱橫散,巧妙玄機在指頭。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

十一針搖者。

搖針三部六搖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開無窒礙,致命邪氣出如飛。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以指撚針,如扶人頭搖之狀,庶使孔穴開大也。

十二指拔者。

拔針一法最為良,浮沉澀滑任推詳,勢猶取虎身中尾,此訣誰知蘊錦囊。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撚針,如拔虎尾之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