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針避忌歌。
清吳謙所著,載於《醫宗金鑒》。論述了針刺中的注意事項,如避風雨、忌饑飽、明人神等,雖有些內容現代臨床巳不十分重視,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行針避忌雨大風,饑飽醉怒渴勞驚。男內女外猶堅守,更看人神不可逢,行針避忌雖如此,還推病之緩急行。
在針刺之前應要知行針之避忌,如風雨晦冥,則人之氣血凝滯不行,氣行不楊過饑過飽、大醉大渴、過勞、驚怒等七情過度之時,亦忌針刺,大饑者氣虛、大飽者氣蠱、大醉者氣亂、大渴者液虧、大勞者氣乏、大怒者免逆、大驚者氣散,皆可使脈亂氣散,不利於行針調氣。
男子忌內、女子忌外,故應堅拒不出,謹守勿內,則正必複、邪氣可除。更煩明晰人神之所在,年季日時之人神當避可刺之。
行針必領要心意神相合,患者清錚安寧,醫者聚精會神,方可行針術。雖然針灸時應有避忌,但還當分清疾病之緩急、輕重緩病欲針擇吉曰,急病行針莫稍停。
治療緩病,慢性病時,當謹守針刺避忌之法.選吉日行針對於急病,重病則無須避總,當立即針利,以去病痛。
行針總要歌。
明楊繼洲所著.載於《針灸大成》。本歌論述了行針取穴的一些共性問題.如行針時需依據病人體質之強弱、身材之高矮胖瘦而決定針刺之深戍,同時要根據患者之同身寸度量取穴,並注意患者的身體狀態.如饑飽、勞碌等。應用陰升陽降以及經絡循行的理論,揣尋穴位,采用傍刺、深刺或透刺。文中還詳述了有關腧穴之部位、治症選穴、刺法灸法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但將他手橫紋處,分寸尋求審用之。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隻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大饑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饑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見病行針須仔細,必明升降闔開時,邪入五髒須早遏,糶侵六脈浪翻飛,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先補真陽元氣足,次瀉餘邪九度噓,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徑不迷。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名相同,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灸後火燥衝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並泉要洗原針穴,針刺無如灸有功。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雲一寸言,棱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楷根病自痊。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囟門未合哪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上星會前一寸斟,神庭星前發際導,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印堂穴並兩眉攢,素#1麵正鼻柱端,動脈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齦交二齦中間取,承漿下唇宛內蹤,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廉泉宛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島。
為隱居西河號稱泉石老人所著,又名《梓歧風穀飛經走氣搌要金針賦》.首載於明徐鳳《針灸大全》。本賦將作者從學於倪孟仲(洞玄》、彭九思(東隱二公之針法)結合臨床實踐,撮其精要,編撰成賦。本賦重點論述了針法。如下針之法、出針之法、催氣之法.行氣之法,以及治病八法、通經接氣法等。是針灸史上彩響最大的一篇針法專著.現存針籍所載之針術多源於此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
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
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複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最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複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撚;欲氣下行,將針左撚;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鬆,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複,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鬆,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
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已上總要,於斯盡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淺則用淺,法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曰,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針。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痛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複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複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