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十二刺歌。
官針所栽十二刺,以應十二經節似,偶刺止痛可用斯,一前一後陰陽刺,陰陽對偶胸與背,髒腑痛證亦刺此。報刺刺痛無常處。據痛尋找下針腧,病人所報針複刺。疼痛遊走不常駐。恢刺傍刺關節動,專主筋肉拘急痛,一穴多刺換針向,舒緩筋急使氣通。齊刺直一傍入二。
《靈樞·官針》亦載十二節刺,“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是為十二經脈所設之刺法。
“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和一後,以治心痳”此法以一手按前心幕穴處,一手按後背背侖之處前後有壓痛處進針,每刺必兩刺,故謂之偶。
以治心癬及髒析痛證,侖蓽配穴即為此意。“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複刺之也”。即以患者所報之痛處下針。
針後詢問是否痛止,再於其他痛處下針。用以治遊走性疼痛,病點不固定者。根據痛處下針,反複刺不同痛點,不留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為專對筋肉拘急痹痛所設之刺法,先從痛旁刺入,得氣後,令患者關節活動,再更換針刺方向,為一穴多刺,似蒼龜探穴之法。可兢通經氣,舒筋緩息。
“齊刺者,直入一,請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痦氣小深者也”。三針一心似屏扇,寒氣小深邪深聚。一穴多針功獨擅。
揚刺正一傍內四,五針五心多分散,上下左右皆淺刺,痹痛麵大寒氣淺。直針刺乃引皮刺,橫刺沿皮即言此,進針淺浮對病所,淺表絡脈可用斯。輸刺直入稀發針,緩緩退針先刺深,從陰引陽瀉病邪,氣盛而熱此法真。短刺刺深至骨所。上下摩骨如穿梭,短為接近至骨意,深在骨痹痛難過。浮刺傍入而浮之,肌肉寒急勿深至。
以一針直刺傍以二針斜利三針皆指一處,似孔雀開屏主寒氣深聚,範圍狹小之邪氣。臨床常用治痛深而不移者三刺針一穴,其力最專。與恢釗之法相反,恢刺為一穴多刺,此為多穴刺一。
“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以一針刺穴中,上下左右各淺刺四針,刺的部位較為分散淺在。今之梅花針即是揚刺法之演變。主寒氣淺而麵枳較大的痹證,病在皮部者。“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直針即直對病所之意,其法是提捏皮膚。進針淺沿皮刺或橫刺。
主寒氣淺在於絡脈之疾,即現稱之平刺,以取在表之邪氣“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蠱而熱者也”即垂直刺入較深處候氣,得氣後慢慢退針。
為從陰幻陽、趺瀉熱祁的一種手法。治氣嫋而熱之證。“短針者,刺骨痔,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進針稍搖動其針而深入,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輕輕撚轉。
短是接近之意,意為針尖近骨故稱短命。以治骨痔等深部病痛。“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為斜針淺刺之法,現之皮內針與此即有淵源。
浮毛揚刺皆淺刺,毛少揚多須明知。陰刺左右皆刺之,寒厥陰寒足踝治。傍針刺者刺雙針,壓痛固定不移深,直刺痛處傍斜刺,齊三傍二分別真。讚刺出血治腫癰。直入直出數發針,絡刺豹文皆出血。絡癰穴脈不同功。
浮刺、毛刺、楊刺皆為淺刺之法。刺少針而淺,揚刺多針而淺,浮刺斜針而淺,毛和列在皮,浮刺刺在皮下,楊刺刺在肌胰,又者刺入深淺之不同。
“陰刺者,左右率利之,以治寒敗,中寒厫,足踝後少陰也”。即左右兩側同名穴同剎之法,現臨床已習而用之,下肢寒敗,可同刎左右兩側少陰太溪穴,以治陰寒。
“傍針刺者,直刎、傍刎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主壓痛明顯,固定不移,久久不愈之瘀證。於痛點直刺一針,再於傍惻斜判一針。齊刺為直一傍二,傍鈄為直一傍一,皆為加強局部通經活絡而設“讚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浼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本法為直入直出,和入淺而出針快,連飧分散淺刺以出血、治癰種丹。九刺之絡糾、十二刺之讚刺、五刺之約文利皆為刺血之法。
然絡刺為刺絡出血以治實證、熱證,刺在絡:讚利為多刺而散、治癎腫、丹毒.刺在癰毒;豹文刺為刺血脈中穴,多刎而散,治腫熱痛,利在穴脈。
《內經》五刺歌。
官針五刺應五髒,筋脈肉皮骨之傷。半刺淺內疾發針。《靈柩官針》有五軻之法,以應五髒,五贓五體之傷可用之。五藏主五體,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腎主骨。“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飭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狀如拔毛刺勿深,宣泄表邪取皮氣,肺病咳喘及皮疹。豹文刺在血脈中。散刺出血穴在中,前後左右多刺脈,可泄心熱痛紅腫。
關刺直刺肌腱上。深刺切勿血脈傷,關節周圍筋肉刺,可治筋痹肝之髒。合穀刺者針多向,左右雞足分肉鄉,由淺至深旁斜刺,專治肌痹脾髒傷。輸刺直入深內骨,以治骨痹邪深注,深刺至骨短輸同,內外輸通腎所主。
其法淺刺於皮膚,疾出針,如拔毛之狀,與九刺之毛剎相類。可宣泄表部邪氣,以應肺之皮毛。
治諸表證及皮趺病,風寒束表、發熱咳嗽喘息、肺病。“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其法是以穴位為中心,施以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出血點多,形如豹文,故名。心主血脈,故衣法與心氣相應,治紅腫熱痛。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痗,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其法是在關節附近的肌破上針刺。筋會於節,妨肉盡端附於關節,故名關刺。
肝主筋,其法與肝髒相應,故治筋癬。“合穀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其法是在肌肉比較豐厚處,進針後退至淺層。
再依次向兩旁斜刺,形如鴒爪的分又,故名鳴足。脾主肌肉,故能應柙氣,治痹證。“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其法為直入針,深刺至骨骼。與十二刺中之短刺、輸刺相類。
腎主骨,本法能和腎氣相應,治骨痔及深部病證。載於明徐鳳《針灸大全》。主要論述了刺八法穴的手法。
八法神針妙,飛騰法最奇,砭針行內外,水火就中推。上下交經走,疾如應手驅,往來依進退,補瀉逐迎隨。用似船推舵,應如弩發機。氣聚時間散,身疼指下移,這般玄妙處,料得少人知。
刺法啟玄歌。
載於明高武《針灸聚英》。綱領性地論述了醫者當掌握十二經脒、陰陽、氣血五行、十幹、八節、榮衛、開闔、呼吸補瀉等內容.精研《內經》等典籍,闡發醫道幽微,方為醫中俊傑。
十二陰陽氣血,凝滯全憑針炳,細推十幹五行,謹按四時八節。出入要知先後,開闔慎毋妄別,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針親切。刺榮無傷衛氣,刺衛無傷榮血,循捫引導之因,呼吸調和寒熱。補即慢慢出針,瀉即徐徐閉穴。發明難素玄微,俯仰歧黃秘訣,若能勞心勞力,必定愈明愈哲。譬如閉戶造車,端正出門合轍,倘逢誌士細推,不是知音莫說,了卻個中規模,便是醫中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