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十二)(2 / 3)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攢竹、風池。

配穴:睛明、列缺、肝俞。

手法:睛明左手向外側固定眼球,右手將針靠眶緣緩慢直刺1寸,太陽、列缺,肝俞斜刺0.5寸,承泣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球,右手將針緩慢直刺1寸,風池向鼻尖方向直刺1.5寸,攢竹平刺0.5寸。

方義: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疲明目。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調肝膽經氣和通利目絡。攢竹明目祛風的作用顯著。睛明為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陽躋脈、陰轎脈五脈之會穴,有疏通局部經絡、通調眼部氣血的作用。太陽為經外奇穴,有調整眼部氣血、開竅明目的作用。配列缺祛風清熱,通絡止痛。肝俞能清肝熱,消疲滯,養血明目各穴共奏益精血、通絡開竅,明目止痛之功效。

【常用成藥】

芎菊上清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天麻頭風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

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

【現代進展】

(1)肖國士、朱益華.眶上神經痛的診治.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02,41.體針常取太陽、攢竹透魚腰,強刺激,留針20分鍾,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耳針常用針頭在耳廓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針刺,埋皮內針或壓丸治療

(2)潘麗朱、王玉才、孫月剛眼病治療儀脈衝針灸治療眶上神經痛.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02,185.治療取穴:攢竹、魚腰、陽白、睛明、絲竹空、迎香為主穴;合穀、印堂、中渚、承泣、太陽為配穴。患者平臥位,將針灸儀兩電極分別用浸濕紗布固定,一端放在魚腰穴相對固定,另一端放在攢竹穴,主穴與主穴,如:魚腰——攢竹,魚腰——陽白等穴多次脈衝針灸,再用同樣的方法依次對主、配穴針灸,如魚腰―合穀、迎香―合穀、絲竹空—中渚等穴多次脈衝針灸。治療前應把輸出電位調至“0”,電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患者出現麻、酸脹感或肌肉節律性收縮,或調至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每次10分鍾,3天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2天,其間熱毛巾熱敷穴位。

(3)王文榮、王征美.針刺配合藥物治療眶上神經痛.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02,242.針刺挑撥法:患者仰臥位,在病痛一側眶緣內1/3與外2/3交界處可找到敏感壓痛點,眶上神經切跡處局部常規消毒後,取敏感壓痛點進針,同時在局部上下提插挑撥20次。

四十、眼疲勞

一般來說,眼疲勞是指患者視物不能持久,久則視物昏花,頭痛,眼幹澀酸脹,或前額拘緊,或眼睫無力,不欲睜眼,故名眼疲勞。多見於文字編輯、美術工作者、描繪員、打字員、教師、刺繡工人及計算機操作員等。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日久視物,疲勞過度,或腎陰不足,津液短少,肝血虛損,內有鬱熱,以致本病。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攢竹、太陽、風池。

配穴:百會,睛明,腎俞。

手法:攢竹:向下平刺1寸,承泣: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右手將針緩慢直刺1寸。風池向鼻尖方向寫刺12寸。太陽斜刺0.5寸,睛明左手向外側固定眼球,右手靠眶緣緩慢刺人1寸。百會平刺1寸,腎俞斜刺0.5寸。

方義: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取胃經之承泣以益氣養血。肝木為腎水之子,腎與膀胱相表裏,故取膀胱經之睛明穴以通絡明目。太陽、換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祛風明目的作用。百會引領精氣上行,滋養目絡。腎俞滋陰降火,益腎明目。各穴共奏調補肝腎、開通玄府,鬱熱得除,脈

【常用成藥】

外點珍珠明目液:每次2滴,每日4次。

艾唯多眼藥水:每次2滴,每日4次。

潤舒眼藥水:每次2滴,每日4次。

潤潔眼藥水:每次2滴,每日4次。

科恒眼藥水:每次2滴,每日4次。

海倫眼藥水:每次2滴,每日4次。

口服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口服杞菊地黃口服液:每次3支,每日3次。

知柏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3次。

參苳白術丸:每次10小丸,每日3次。

四十一、閃輝性暗點

閃輝性暗點是指一時性視功能的障礙,發作之時視物不清,眼前呈霧蒙狀,視野中出現閃輝性暗點,故稱為“閃輝性暗點”,屬於中醫眼科學中“目黑候”的範疇。多見於16~35歲,女性多於男性,每次發作時間短者不過幾分鍾,發作過後諸證皆消失。發作時窺測眼底,偶見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小動脈管壁閃光並且有搏動感,一般眼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