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十二)(3 / 3)

【病因病機】

本病的原因:多數係腦動脈痙攣和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引起血管神經發作功能障礙所致。另外,精神疲勞,情緒不佳,心理狀態不穩,飲食不節,屈光不正等常為誘發的因素。亦與遺傳和青春期、月經不調有關。我們認為:本病發作之時,患者常有頭痛,嘔吐涎沫,為厥陰寒氣上攻所致;吐利,四肢發涼,為寒氣內盛;食後欲吐,為胃寒盛也。故脾胃虛寒,寒居中州,運化失職,痰濕阻絡,痰濕寒邪互結,阻遏玄府,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於目,陽氣不足,陰寒得以乘之,以致本病。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攢竹、風池、承泣。

配穴:球後、足三裏、內關。

手法:球後、承泣以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針尖緊靠眶下緣緩慢刺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太陽斜刺0.5寸,內關直刺0.5寸。攢竹平刺0.5寸,足三裏直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祛疲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攢竹明目通絡。心主血脈,心包代心行令,故取心包經之絡穴內關,以活血化疲、通絡明目。內關配足三裏有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各穴共奏活血祛疲、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複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明目地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杞菊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障眼明片:每次3片,每日3次。

四十二、小兒皮質盲

小兒皮質盲是小兒患腦炎,如大腦炎、乙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後遺症所造成的一種眼病。患兒多數是雙目失明,故中醫眼科學稱之為“小兒青盲症”。本病如果能夠及時耐心地治療,一般預後比較好。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各種腦炎後所致眼病。我們認為:肝經鬱熱,玄府鬱閉,脈絡受阻,熱邪侵及於目;或因熱鬱不解,邪熱傷陰,陰虛絡阻。目失所養;或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氣血不能上榮於目。以致此病。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橫竹。

配穴:睛明、翳明。

手法:風池向鼻尖斜刺1.2寸,翳明直刺1寸,撚轉法,承泣、睛明左手拇指將眼睛固定,右手將針緊靠眶緣緩慢直刺1寸。太陽斜刺0.5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取膀胱經之睛明穴以通絡明目。太陽、攢竹為眼周圍穴,配用有調和局部氣血,通經活絡,疏風解表之功。風池為手足少陽經、陽維脈三脈之會穴,有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祛風散邪的作用。翳明為奇穴有明目退翳的作用。各穴共奏疏風通絡明目的功效。

【常用成藥】

雞內金片:每次3片,每日3次。

七珍丹:每次10粒,每日1~2次。

化積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3次。

健胃消食片:每次3片,每日3次。

複明片:每次3片,每日3次。

【現代進展】

李玲,宋劍濤,施土生.針刺治療皮質盲療效觀察.中國中醫眼科雜誌,1997,治療方法:取穴:①主穴:睛明、球後、風池。②配穴:光明、太衝、四白。③病因取穴:病因為腦炎、乙型腦炎者加刺百會、水溝、大椎;腦性癱瘓、腦血管病者加如曲池、合穀、陽陵泉、環跳、啞門等;腦外傷者加刺膈俞、血海;尿毒症者加刺太溪、腎俞、關元;一氧化碳中毒者加刺足三裏、太淵、百會。操作:①體位:采用側臥位,或側俯臥位。②針刺:一般用平補平瀉手法。睛明、球後用32~34號針,針刺深度1-1.2寸,針感應傳至眼後方。風池針感向上放射,達前額部為最佳。其他穴位可用30號針,針感沿經脈行經傳導。③患者可自我按摩,兒童由父母親幫助按摩。穴位與上同,按摩時間每次10~25分鍾為宜,每日1次。療程:每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病情若屬慢性者,亦可隔日針1次,或針2次休息1日。一般最多不超過3~4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