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一般在臨床上,主要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①原發性視神經萎縮為篩板以後的視神經、視交叉、視束以及外側膝狀體的視路損害,其萎縮過程是下行的。②繼發性視神經萎縮原發病變是在視盤、視網膜脈絡膜,其萎縮過程是上行的。眼底表現:原發性:視盤色淡或蒼白,邊界清楚,視杯上可見篩孔,視網膜血管一般正常;繼發性:視盤色灰白、穢暗,邊界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視網膜動脈變細,血管伴有白鞘;後極部視網膜可以殘留硬性滲出或未吸收的出血。
【診斷要點】
一般根據眼底表現多可以做出診斷,但是原發性視神經萎縮需要做多種輔助檢查,如做視野、視覺電生理等,必要時可以請神經科會診,以積極合作尋找病因。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大多數腦垂體腫瘤壓迫所致的視神經萎縮,在手術以後經常可以獲得明顯的視力恢複。視神經管骨折如能夠及時手術,也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其他原因所致的視神經萎縮,實踐證明,可以應用中藥、中成藥治療,尤其可用針刺治療。可以配合應用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藥等輔助性的治療。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攢竹、風池。
配穴:睛明、上星、百會、球後。
手法:睛明左手向外側固定眼球,右手靠眶緣緩慢刺人1寸,太陽斜刺0.5寸,承泣、球後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球,左手將針緩慢直刺1.5寸,風池向鼻尖方向直刺1.2寸,上星、百會、攢竹平刺0.5寸。
方義: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疲明目。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調肝膽經氣,通利目絡。攢竹明目祛風的作用顯著。睛明為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陽驕脈、陰躋脈五脈之會穴,有疏通局部經絡、通調眼部氣血的作用。太陽、球後為經外奇穴,有調整眼部氣血、開竅明目的作用。督脈之上星、百會調氣血上行以榮眼絡。各穴共奏益精血、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穴位介紹】上星。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及顳淺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平刺0.5~1寸。
【常用成藥】
口服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石斛夜光丸:每次68,每日2次。
明目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3次。
三十三、近視
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係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近視眼的遠點在'眼前某一點。近視的發生受遺傳和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確切的發病機製仍在探索中。中醫眼科稱之為“能近怯遠症。”
【診斷要點】
近視可按屈光成分分類為:①屈光性近視:主要由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過大,屈光力超出正常範圍,而眼軸長度在正常範圍;②軸性近視:眼軸長度超出正常範圍,角膜和晶狀體曲率在正常範圍。根據近視度數分類:①輕度近視:低於-3.000;②中度近視:-3.000~6.000;③高度近視:高於-6.000。近視的臨床表現為:遠距視物模糊,近距視力好。近視初期常有遠距視力波動,注視遠處物體時眯眼。由於看近時不用或少用調節,所以集合功能相應減弱,易引起外隱斜視或外斜視。近視度數較高者,除遠視力差外,常伴有夜間視力差、飛蚊症、漂浮動、閃光感等症狀,並可發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度,如近視弧形斑、豹紋狀眼底、黃斑部出血或形成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可發生形狀不規則的白色萎縮斑,或有色素沉著呈圓形黑色斑;視網膜周邊部格子狀變性、囊樣變性。在年齡較輕時即出現玻璃體液化、混濁和玻璃體後脫離等。與正常人相比,發生視網膜裂孔和脫離的危險性要大得多。常由於眼球前後徑變長,眼球較突出,眼球後極部擴張形成後鞏膜葡萄腫。伴有上述臨床表現者,為病理性近視。
近視的矯治:須先經準確驗光確定近視度數,應用合適的凹透鏡使光線發散,進人眼屈光係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上。可選取用框架眼鏡或角膜接觸鏡矯正,可在醫師指導下,有條件地選擇屈光手術。對近視的發生和發展的控製,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尚無療效確切的方法。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攢竹、太陽、風池。
配穴:四白、下睛明。
手法:攢竹向魚腰方向平刺1寸,承泣: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左手將針緩慢直刺1.5寸。風池向鼻尖方向直刺1.2寸。太陽斜刺0.5寸,下睛明左手向外側固定眼球,右手靠眶緣緩慢刺人1.5寸。四白向下平刺0.3寸。
方義:肝木為腎水之子,腎與膀胱相表裏,故取膀胱經之睛明穴以養肝腎、益精血、通絡明目。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取胃經之承泣以益氣養血明目。太陽、攢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明目的作用。四白為足陽明經之穴,有益氣養血、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調補肝腎、益氣明目的功效。
【常用成藥】
外點雙星明眼藥水:每次2滴,每晚1次。
珍珠明3液:每次2滴,每日3次。
口服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杞菊地黃口服液:每次3支,每日3次。
外用適量清腦護眼膏均勻塗抹於針灸穴位,按揉,每次15分鍾,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