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九)(3 / 3)

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發生在視網膜裂孔形成的基礎上。液化的玻璃體經裂孔進入視網膜感覺層之間,形成視網膜脫離。多見於老年人、高度近視和眼外傷後。無晶狀體眼和101眼、一眼有110或有家族史,也是高危因素。視網膜裂孔是視網膜感覺層的一片全層缺損。一些裂孔主要由內層視萎縮形成(稱萎縮孔)多為小圓孔,可以不引起虹而另一些裂孔由玻璃體液化、後脫離及在附著部位對視網膜向前的牽拉形成,呈馬蹄形孔或形成一個視網膜瓣,或完全撕脫形成蓋膜。大於90%圓周的裂孔,稱為巨大襲孔。發生在鋸齒緣的裂孔稱鋸齒緣離斷,常與外傷有關。一些玻璃體視網膜異常易發生80%,其中主要的有格子狀變性,變性區視網膜內層萎縮,邊緣的玻璃體濃縮粘連,小血管呈白線狀。約80%以上裂孔發生在周邊部。中醫眼科稱之為“暴盲”或“視瞻昏渺症”。

【臨床表現】

初發時有“飛蚊症”或眼前飄浮物,某一方位有“閃光”感。眼前陰影遮擋(視野缺損),與110區相對應。累及黃斑時視力明顯減退。眼壓多偏低。檢查見脫離的視網膜變為藍灰色,不透明,視網膜隆起呈波浪狀起伏,其上有暗紅色的視網膜血管。玻璃體有後脫離及液化,含有煙塵樣棕色顆粒。散瞳後,用間接檢眼鏡、鞏膜壓迫或用三角鏡仔細檢查,多可找到視網膜裂孔。裂孔最多見於顳上象限。裂孔呈紅色,與周圍脫離的灰色視網膜對比較明顯。在有的眼,裂孔形成時致視網膜血管破裂,引起玻璃體積血,應作超聲檢查。少數經多次檢查找不到裂孔,尤其在無晶狀體眼、101眼或慢性的下方80的眼。有些眼查不到裂孔,應排除滲出性110。視網膜劈裂也可發生,但多為雙眼,劈裂的淺層視網膜有較多大小不等的層間裂孔,常沿視網膜血管分布,外層視網膜生裂孔時,伴發。先天性葡萄膜缺損也易在缺損區邊緣形成裂孔;綜合征常伴髙度近視和晶狀體半脫位,也易發生班。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攢竹。

配穴:睛明、足三裏、腎俞。

手法:承泣、睛明均緊靠眶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足三裏直刺1.5寸,攢竹平刺1寸,太陽、腎俞斜刺1.5寸。中度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2次為1個療程。

方義:脾胃相表裏,胃經之承泣、足三裏以健脾胃、補脾氣、益營血、升清陽。睛明穴以振腎陽、溫血脈、通利目絡而明目。太陽、攢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手足少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養血明目的作用。腎俞補肝腎益精血。各穴共奏補肝腎、健脾胃、通絡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杞菊地黃口服液:每次3支,每日3次。

五苓丸:每次68,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脾氣虛弱,腎氣虧損者,不宜長期服用。

參苓白術散:每次6~98,每日2~3次,溫開水或棗湯送服。

理中丸:每次6~98,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忌食生冷油膩,陰虛內熱者忌服。

真武丸:每次68,每日2次,小兒酌減,實證、熱證者不宜用。

生脈飲衝劑:每次10g(袋),每日3次。

【現代進展】

王秋.針刺對實驗性視網膜脫離中蛋白激酶的影響.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00,66.做成功的針刺組的4個小組家兔於肋眼穴球後、睛明、絲竹空、承泣並配合肝俞、腎俞2穴。以1.5寸針灸針常規直刺或斜刺,每次留針30分鍾,每天治療2次,7天為1個療程。

二十八、視網膜色素變性

視網膜色素變性屬於視錐、視杆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病,以夜盲、視野縮小、眼底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為特征。性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均可見到,也有散發。性連鎖遺傳不到但發病早、損害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占20%,發病較晚,損害較輕,但個體之間的表現變異較大。中醫眼科稱之為“高風內障”或“高風雀目症”。

【臨床表現】

夜盲是最早期的症狀,多出現於青春期。以後緩慢發生視野縮小,但中央視力可長期保持,晚期形成管狀視野。雙眼表現對稱。病程早期,僅見赤道部視網膜色素稍紊亂;以後赤道部視網膜血管旁出現骨細胞樣色素沉著,向後極部及鋸齒緣方向發展。視盤呈蠟黃色萎縮,視網膜小動脈變細,視網膜呈青灰色,變薄,黃斑色暗。玻璃體內出現細胞及混濁。常見後囊下混濁的並發性白內障。有的病變局限在眼底的一部分。有的無骨細胞樣改變,但周邊視網膜和色素上皮萎縮,中心凹反光消失。有的在視網膜深層出現顯著的白點,稱白點狀視網膜變性。即檢查,病程早期顯示斑駁狀強熒光;病變發展明顯時,有大麵積強烈的透見熒光,色素沉著處則為遮蔽熒光。晚期因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而顯大片弱熒光並見脈絡膜血管。視野檢查(有中周部暗點、環形暗點)、及暗適應檢查,有助於早期的診斷。視網膜萎縮和骨細胞樣色素變性可繼發於感染(如梅毒)、炎症(嚴重葡萄膜炎)、脈絡膜血管阻塞、中毒和係統性代謝異常。視網膜變性可伴有係統性疾病。應注意鑒別。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攢竹。

配穴:睛明、百會、足三裏。

手法:承泣、睛明均緊靠眶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足三裏均刺1.5寸,百會、攢竹平刺1寸,太陽斜刺0.5寸。中度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2次為1個療程。

方義:脾胃相表裏,胃經之承泣、足三裏以健脾胃、補脾氣、益營血、升清陽。睛明穴以通利目絡而明目。太陽、攢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養血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補肝腎、益精血、通絡明目之功效。

【穴位介紹】百會。

【定位】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額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平刺0.5~0.8寸。

【附注】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常用成藥】

杞菊地黃口服液:每次3支,每日3次。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