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前膜:發生在視網膜內表麵上,是由於視網膜膠質細胞及扭屯的移行、增生而形成的纖維化膜。可發生於多種病變。在視網膜脫離術後形成的黃斑情況較厚,呈灰白色,影響視力。還可見於1.0、慢性、眼內炎症、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眼底疾病、眼外傷和光凝、冷凝術後。膜的收縮可使黃斑發生皺褶、變形,黃斑水腫,引起視力下降和視物變形。在拉徹較厚並遮
擋中心凹,視力明顯下降或變形時,可采用玻璃體手術剝除前膜。中醫眼科稱之為“視惑症”或“視瞻昏渺症”。
本病也可發生在無任何眼病的老年人,稱特發性黃斑。常見於50歲以上,男女都可發病,20%為雙側,大多存在後玻璃體的分離,但可能留下少量後皮質與黃斑粘連,引起內界膜裂開,膠質細胞由裂口從視網膜長出,沿視網膜表麵或殘留的玻璃體後皮質增生。收縮使視網膜內表麵皺褶,出現放射狀條紋,小血管被牽拉而伸直、扭曲和變形,嚴重時可致黃斑水腫或淺脫離。多數前膜很薄且透明,曾稱為“玻璃紙”膜,在檢眼鏡下看不到明顯的膜,僅可見視網膜反光異常,有不規則的或放射狀皺紋及小血管改變。在熒光血管造影時,這種改變較為明顯。可引起視物變形,視力有不同程度影響。視力不變。如果視力低於0.3以下,可采用玻璃體手術剝除。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承泣、風池、攢竹。
配穴:陰陵泉、足三裏。
手法:太陽斜刺0.5寸,睛明直刺1寸。球後、承泣沿眶下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足三裏、陰陵泉直刺1.5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利肝膽氣機,通利目絡。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取胃經之合穴足三裏,以運脾健胃、化濕降濁。太陽、攢竹,為眼部穴位,有通調局部氣血,通絡明目的作用。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臨床常用治濕要穴,有健脾利濕降濁之功。各穴共奏化濕降池,通絡明目的功效。
【穴位介紹】陰陵泉。
【定位】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肢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幹,最深層有脛神經。
【針刺方法】直刺1~2寸。
【常用成藥】
口服明目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3次。
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杞菊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1次。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障眼明片:每次4片,每日3次。
金花明目丸:每次5粒,每日3次。
另外,可用菊花30克。草決明30克,麥門冬30克,枸杞子30克。各單包,各用1克,用開水泡,每日飲6~8次。
二十六、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發達地區50歲以上常見的致盲眼病。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發病率增高。分為幹性和濕性兩型。中醫眼科稱之為“視瞻昏渺症”或“青盲症”。病因可能與黃斑長期慢性的光損傷、遺傳、代謝、營養等因素有關。
1.幹性(或稱萎縮性、非新生血管性)主要有玻璃膜疣和異常改變。玻璃膜疣呈圓形、黃色,位於後極部外層視網膜下,由脂質等代謝產物沉積在膜內層(增厚)和班吧基底膜之間形成,可使脫離。玻璃膜疣可分為大、中、小、硬性(邊界清楚)、軟性和融合性(邊界不清大)、軟性和融合的玻璃膜疣,是萎縮及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危險因素。有變性萎縮,表現為色素脫失,紊亂或呈地圖狀萎縮區,其深麵的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顯露。光感受器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減少,引起視力下降。
2.濕性(或稱滲出性、新生血管性)似玻璃膜疣等引起的膜損害,能誘發脈絡膜的毛細血管向外層長出新生血管,即新生血管伴有成纖維細胞增生,可破壞脈絡膜毛細血管和光感受器細胞,引起嚴重的視力喪失。檢查可見後極部視網膜下灰黃色病灶範圍小的不足,大的遍及後極部,視網膜下出血也可達下周邊部或形成玻璃體出血。早期可見呈花邊狀或絨球狀,後期熒光素滲漏,出血區則顯示遮蔽熒光。病程晚期黃斑下瘢痕化,中心視力幾乎完全喪失。鑒別診斷:應該與發生的其他病變如高度近視、弓形蟲病、血管樣條紋、藥物中毒相鑒別;濕性—有較多出血時,應與脈絡膜黑色素瘤鑒別。在青壯年發生的黃斑下多考慮為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多為單眼,病灶較局限。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攢竹。
配穴:肝俞、腎俞、球後、三陰交。
手法:承泣、球後沿眶下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三陰交直刺1.5寸,攢竹平刺1寸,太陽、肝俞、腎俞直刺1寸。中度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2次為1個療程。
方義:脾胃相表裏,胃經之承泣、以健脾胃、補脾氣、益營血、升清陽。太陽、攢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養血明目的作用。三陰交為脾經、腎經、肝經三脈交會穴,具有補脾氣、養肝血、滋腎陰之作用。腎俞、肝俞調補肝腎。各穴共奏補肝腎、益精血、通絡明目之功效。
【穴位介紹】球後。
【定位】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解剖】在眼輪匝肌中,深部為眼肌;淺層有麵動脈、靜脈;布有麵神經顴支和眶下神經,結狀神經結和視神經,深層有眼神經。
【針刺方法】輕壓眼球向上,向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常用成藥】
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每日1次。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金匱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3次。
【現代進展】
唐由之、肖國士主編.中醫眼科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25.針灸療法:以取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選用睛明、球後、四白、足三裏、瞳子髎、合穀、太陽、絲竹空、脾俞、腎俞、肝俞,每日選用4~6穴,10日為1個療程,可用2~3個療程。
二十七、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可分為裂孔性,原發性八牽扯性及滲出性(又稱繼發性)三類。滲出性見於原田病、葡萄膜炎、後鞏膜炎、惡性高血壓、特發性葡萄膜滲漏綜合征、視網膜血管瘤、脈絡膜腫瘤等。牽扯性視網膜脫離是指因增生性膜牽扯引起的虹見於病等視網膜缺血引起的新生血管膜的牽扯,或眼球穿通傷引起的眼內纖維組織增生的牽扯。胃可以繼發視網膜裂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