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
慢性病程者以視網膜小動脈普遍變細為特征,可見動脈變縮窄、管徑不均、銅絲或銀絲狀改變,以及動靜脈交叉壓跡、視網膜內出血,常可伴有大動脈瘤。急性高血壓可表現為視盤水腫、視網膜出血及水腫、棉絨斑,同時有高血壓性脈絡膜病變。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中醫眼科稱之為“青盲症”或“視瞻昏渺症”。
【臨床表現】
根據病變進展和嚴重程度,將本病分為四級:I級:主要為血管收縮、變窄。視網膜動脈普遍輕度變窄,特別是小分支,動脈反光帶增寬,有靜脈隱蔽現象,在動靜脈交叉處透過動脈看不到其下的靜脈血柱。II級:主要為動脈硬化。視網膜動脈普遍和局限性縮窄,反光增強,呈銅絲或銀絲狀,動靜脈交叉處靜脈表現為:偏移,遠端膨脹(靜脈斜坡)或被壓縮呈梭形。硬性滲出、出血及廣泛微血管改變。III級改變加視盤水腫,以及動脈硬化的各種並發症。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承泣、風池、攢竹。
配穴:足三裏。
手法:太陽斜刺0.5寸,睛明直刺1寸。球後、承泣、足三裏直刺1.5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平肝潛陽、通利目絡。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取胃經之合穴足三裏,以運脾健胃、化濕降濁。太陽、攢竹為眼部穴位,有通調局部氣血,通絡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化濕降濁,通絡明目的功效。
【常用成藥】
降壓膠囊:每次1粒,每日3次。
牛黃降壓丸:每次1丸,每日3次。
天麻鉤藤衝劑:每次10g,每日3次,溫開水衝服。
知柏地黃丸:每次9g,每日3次,溫開水衝服。
清氣化痰丸:每次9g,每日3次,溫開水衝服。
【現代進展】
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449.針灸:常用穴為睛明、球後、風池、內關、三陰交、肝俞、腎俞。眼周穴不施手法,其他穴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3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二十五、黃斑區病變
(一)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多見於20~45歲男性。中醫眼科稱之為“視惑症”或“視瞻昏渺症”。
【病因】
水平的“泵功能”不足和屏障功能損害,使視網膜感覺層漿液性脫離。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原發病變也參與發病。
【臨床表現】
眼前有暗影,視物變形,如變小、變遠;視力下降,但常不低於0.5,可用凸透鏡片部分矯正。眼底可見黃斑有一圓形反光輪,中心凹暗紅,光反射消失,可有灰白色視網膜下纖維蛋白沉著,在雙目間接檢眼鏡下,黃斑呈圓頂狀盤狀脫離區。熒光血管造影,在靜脈期於黃斑部有一個或數個熒光素滲漏點,逐漸呈噴射狀或墨跡樣,擴大為強熒光斑。
(二)黃斑囊樣水腫
黃斑囊樣水腫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常由其他病變引起。病理特征是視網膜內水腫含有蜂巢樣囊腔。即人顯示,水腫來自中央凹周圍通透性異常的視網膜毛細血管,呈現出多數小的滲漏點,及熒光在囊腔的積聚,由於纖維的放射狀排列而形成花瓣狀。中醫眼科稱之為“視惑症”或“視瞻昏渺症”。病因:旁中心凹毛細血管通透性異常。與炎症和血管病變有關。見於葡萄膜炎(尤其中間葡萄膜炎)、高血壓、視網膜色素變性等。各種內眼手術,如白內障、青光眼和視網膜脫離手術、玻璃體手術、激光和冷凝後,均可發生。白內障術後6~10周出現的綜合征,大多數在6個月自行消退。視網膜下病變如玻璃體視網膜牽拉等也可發生。
【臨床表現】
視力減退或視物變形,或症狀不明顯。眼底檢查中心凹光反射消失,黃斑部視網膜反光增強呈毛玻璃狀。有時檢眼鏡下很難判斷。在三麵鏡下,偶見視網膜呈囊樣改變。可確診。
(三)黃斑和色素上皮營養不良
此類疾病主要表現為黃斑和出現黃色物質沉著,以及細胞逐漸喪失。
1.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為顯性遺傳。病理特征是在㈣水平有彌漫性黃色圓形斑點(脂褐素沉著僅出現在黃斑部)。若斑點散布於整個眼底,稱眼底黃色斑點症,發病年齡大多數在10歲左右,視力進行性緩慢下降,最終視力多在0.1,有色覺障礙。發病早期,檢眼鏡下改變不明顯,可有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色素紊亂。隨後黃斑區出現黃色斑點,地圖樣萎縮,呈金箔樣反光。晚期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檢查,發病早期黃斑區顯示橢圓形斑駁狀透見熒光;疾病晚期後極部則呈弱熒光。
2.檢查有助於評估周邊部病變和診斷。
0681病或稱卵黃樣營養不良、卵黃樣變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1號染色體長臂有突變。臨床表現多樣。兒童期(偶有成人)黃斑出現黃色的、卵黃樣(脂褐素沉著)病變,“卵黃”破裂、吸收、伴瘢痕和地圖樣萎縮,偶有診斷價值,光反應明顯喪失,明暗適應比低於1.5,即使在無眼底改變的基因攜帶者,也是如此。多數患者可保留閱讀視力。本病無特殊治療。
此外,尚有彌漫性玻璃膜疣、圖形狀營養不良等少見病。中醫眼科稱之為“視惑症”或“視瞻昏渺症”。
(四)黃斑裂孔
黃斑裂孔:可因外傷、變性、長期高度近視、玻璃體牽拉等引起。眼底表現為黃斑有大小的、邊界清晰的暗紅色孔,孔底可有黃色顆粒。中心視力明顯下降。高度近視眼的黃斑裂孔,發生視網膜脫離的機會很大,需行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或玻璃體手術治療。中醫眼科稱之為“視惑症”或“視瞻昏渺症”。
在老年人相對健康的眼,無其他病因發生的黃斑裂孔,稱為特發性黃斑裂孔。常發生於60~80歲。因玻璃體後皮質收縮、對黃斑的切線或前後牽拉而形成。按分期法:1期,為形成前期,發生中心凹脫離,視力輕度下降,檢眼鏡檢查,中心凹呈黃色點或有小的黃色環,約一半病例會自發緩解;2期,黃斑裂孔形成,有中心凹或其周圍的全層裂孔,視力明顯下降;3期,裂孔變大,玻璃體後皮質仍與黃斑粘連。在2期或3期,玻璃體皮質會形成裂孔前方的蓋膜。4期,玻璃體後皮質完全脫離,伴較大的全層黃斑裂孔。一眼已發生裂孔,另眼玻璃體後脫離時,發病危險性較大。對2~3期裂孔可行玻璃體手術治療。有時,黃斑視網膜前膜由於膜較厚並形成環形,稱假性黃斑裂孔,應予鑒別。
(五)黃斑視網膜前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