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玻璃體積血
玻璃體積血是一種重要的玻璃體病變,是有著多種的病因。中醫眼科稱之為“雲霧移睛症”或“暴盲症”。
【病因】
玻璃體積血通常來自視網膜和葡萄膜破損的血管或新生血管。常見於以下原因:①視網膜血管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血管炎等,病變血管或新生血管的出血進人玻璃體內。②眼外傷或手術:眼球穿通傷、眼內異物、眼球鈍挫傷等因眼球壁組織血管破裂,內眼手術及視網膜手術也可能引起玻璃體積血。③其他眼底病:視網膜裂孔形成時,若裂孔區有血管通過,可致玻璃體積血。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濕性型、先天性視網膜皺襞、視網膜血管瘤、某些類型的葡萄膜炎等也可引起。
【臨床表現】
①少量出血時,有飛蚊症,眼底檢查可見玻璃體內有細小混濁點或漂浮物,視力多不受影響。②大量出血時,玻璃體高度混濁,視力急劇減退,或僅有光感。眼底檢查無紅光或僅見微弱紅光反射。裂隙燈檢查可見前玻璃體內有大量紅細胞,或鮮紅色血塊。③有引起玻璃體積血的原發傷病的表現。若一眼出血致密,應檢查另一眼眼底。作超聲檢查排除視網膜腫瘤等。
【病程與預後】
1.玻璃體內的血液使介質混濁,並能刺激以巨噬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引起玻璃體液化和後脫離。由於溶血和巨噬細胞吞噬的作用,血液由鮮紅色逐漸彌散,變為暗紅色及灰褐色,緩慢地被清除。玻璃體的狀態、積血部位、出血量和眼內結構是否正常等因素,影響血液的吸收速度,如在液化的玻璃體內,血液吸收較快。雖然動物實驗證實,大量出血可刺激細胞增生,但對血液是否具有視網膜毒性仍無定論。單純的出血在緩慢吸收後,視力仍可有相當程度恢複。
2.視網膜血管病或眼球穿通傷合並玻璃體積血,多可加重玻璃體視網膜的增殖性病變,造成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眼外傷時的玻璃體積血,還可能引起血影細胞性青光眼、血眼屏障損害等並發症。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攢竹、風池。
配穴:合穀、曲池。
手法:太陽斜刺0.5寸,合穀直刺1寸,曲池直刺1.5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1寸。承泣直刺1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經外奇穴太陽瀉火解毒,通絡止痛。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風池為膽經之穴,肝膽相表裏,故取風池以瀉肝膽火熱。攢竹有明目通絡的作用。合穀、曲池有清利頭目、疏散風熱的作用。各穴共奏活血祛疲、清熱瀉火、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田七膠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口服。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明目地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現代進展】
(1)王永炎、莊曾淵主編.今日中醫眼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5.針灸療法:結合臨床症狀和眼底表現進行辨證取穴:肝脾蘊熱,木鬱土壅者,取瞳子髎、目窗、光明、行間、豐隆等穴,隔日針刺,用中度刺激。水不涵木,相火妄動者,取睛明、腎俞、肝俞、三陰交等穴,隔日針刺1次,用平補手法。肝穴不足,神膏失養者,取肝俞、膽俞、腎俞、氣海等穴,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腎精虧虛,精不化血者,取腎俞、肝俞、太溪、關元、百會等穴,隔日針刺1次,平補手法。氣滯血瘀者,取上星、攢竹、太陽等穴,針刺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
(2)唐由之、肖國士主編.中醫眼科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21.針刺療法:以取肝經、膽經、膀胱經、腎經、肺經、胃經、大腸經穴為主,如行間、風池、天柱、照海、列缺、四白、合穀、光明,每次選穴4~6個,以針刺為主。
十九、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一)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從頸總動脈到視例膜內小動脈的任何部位阻塞,會引起相應的視網膜缺血。動脈阻塞的表現取決於受累血管。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是眼科一個急病,可以迅速失明,中醫眼科稱為“暴盲症”或“視瞻昏渺症”晚期稱為“青盲症”。
【病因】
常為篩板水平的粥樣硬化栓塞所致,中央動脈內有粥樣硬化斑下出血、血栓形成、痙攣和夾層動脈瘤。栓子可能占20%的病例。係統性病因有偏頭痛、外傷、凝血障礙、炎症或辱染性病、口服避孕藥、結締組織病包括巨細胞動脈炎等。視網膜脫離手術或眶內手術、下鼻甲或球後注射潑尼鬆龍等藥物偶有引起。
【臨床表現】
臨床特征是一眼突然發生無痛性完全失明。有的病人在發作前有陣發性黑朦。患眼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間接光反射存在。視網膜混濁水腫,尤其是後極部,但在中心凹,可透見深麵的脈絡膜橘紅色反光,在周圍灰白色水腫襯托下,形成櫻桃紅色斑。視網膜動脈變細,少見視網膜出血。數周後,視網膜水腫消退,但視盤蒼白,視網膜萎縮,血管變細呈白線狀。
(二)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
僅限於視網膜動脈某一分支的阻塞。
【病因】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主要原因。栓子的來源有,頸動脈膽固醇栓子、大血管動脈硬化的血小板纖維蛋白栓子、心瓣膜的鈣化栓子;少見的栓子有心黏液瘤栓子、長骨骨折的脂肪栓子、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菌栓等。
【臨床表現】
急性發作時眼底改變可不明顯,數小時後,受累動脈的供應區梗塞,視網膜呈灰白色水腫混濁。有時可見栓子阻塞的部位。視力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視野某一區域有陰影。數日後隨著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水腫消退。遺留永久性視野缺損。後極部以外的阻塞,臨床症狀不明顯。
(三)視網膜毛細血管前小動脈阻塞
引起小動脈病變有多種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血管炎、膠原血管病、白血病等。小動脈急性阻塞,抑製了神經纖維層的軸漿轉運,出現梗塞,即表現為棉絨斑。典型的棉絨斑約1/4視盤大小,灰白色邊界不清,5~7周或稍久消退。由阻塞的部位和範圍大小,可影響視力或有視野缺損。看到棉絨斑,即使隻有一個,應尋找係統性病因,對因治療。
(四)眼缺血綜合征
由於慢性嚴重的頸動脈阻塞、或眼動脈阻塞引起。多為老年人。常因粥樣硬化或炎症性疾病,動脈阻塞達90%以上管腔致病。約1/5病例雙眼受累。
【臨床表現】
視力逐漸喪失,眶區疼痛。檢查視網膜動脈變窄,靜脈擴張,視網膜出血及微動脈瘤,視盤或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熒光血管造影顯示脈絡膜充盈延遲,動靜脈期延長,血管著色。2/3出現虹膜新生血管,其中一半眼壓升髙,一半因睫狀體灌注不良眼壓降低。虹膜新生血管出現後,大多數眼逐漸失明。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攢竹、風池、承泣。
配穴:睛明、球後、合穀。
手法:睛明直刺0.5寸。球後、承泣以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緣緩慢刺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太陽斜刺0.5寸,合穀直刺1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疲明目。睛明為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陽轎脈、陰轎脈五脈之會穴,具有疏通眼部經絡、通調局部氣血、開竅明目的作用。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祛瘀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攢竹明目通絡。合穀為多氣多血陽明經之穴,取之以通調氣血、活血通絡。各穴共奏活血祛疲、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