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視網膜血管炎。以往曾稱為視網膜靜脈周圍炎,但是不僅靜脈受累,小動脈也常累及。病因不明,可存在對結核菌素的過敏。多發生於20~40歲的男性,以雙眼周邊部小血管閉塞、複發性玻璃體出血和視網膜新生血管為主要特征。初期常無症狀,少量玻璃體出血時,出現飛蚊症。廣泛的血管閉塞,可引起視網膜缺血和新生血管形成,引發大量玻璃體出血、新生血管膜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視力喪失。中醫眼科稱為“雲霧移睛症”和“暴盲症”。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攢竹、風池、承泣。
配穴:球後。
手法:球後、承泣以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太陽斜刺0.5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法癖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攢竹明目通絡。各穴共奏活血祛疲、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龍膽瀉肝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孕婦忌用,有胃寒者慎用,脾胃虛弱者不宜久服。
黃連上清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溫開水送服。知柏地黃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空腹溫開水送服;脾虛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用。
歸脾丸:每次6~9g,每日2~3次,口服,溫開水送服。田七膠囊:每次4粒,每日2~3次,口服,溫開水送服。
二十二、大塊滲出性視網膜炎
大塊滲出性視網膜炎,又名視網膜毛細血管擴張症,好發於男性兒童,常為單眼,青少年及成人也有發生,但是女性及雙眼發病者少見。病因不明,無遺傳性,與係統性血管異常無關。偶伴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病。中醫眼科稱為“視瞻昏渺症”和“青盲症”。
【臨床表現】
視力障礙,在兒童常不能自述,多因發生斜視或“白瞳症”才就診。眼底檢查和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血管異常,包括:毛細血管擴張扭曲,靜脈擴張,微動脈瘤,毛細血管梭形膨脹,呈囊狀或球形,毛細血管無灌注及滲出性視網膜脫離。異常的血管功能不全,引起血漿和其他血液成分滲漏、大片黃白色脂質沉著。可見發亮的膽固醇結晶,黃斑可有硬性滲出,或盤狀瘢痕。視網膜新生血管少見。病變逐漸加重,尤其4歲以下兒童進展快,常伴有廣泛的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最終因視網膜脫離、繼發性青光眼等失明。鑒別診斷:應包括視網膜母細胞瘤、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等。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攢竹、風池、承泣。
配穴:球後、睛明。
手法:球後、承泣、睛明以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緣緩慢刺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太陽直刺0.5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怯振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撗竹明目通絡。睛明為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陽轎脈、陰嬌脈五脈之會穴,具有疏通眼部經絡、通調局部氣血、開竅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活血祛瘀、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口服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和血明目片:每次5片,每日3次。明目地黃丸:每次5粒,每日3次。
二十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常見的視網膜血管病變。視網膜微血管異常是基本的病理過程。中醫眼科稱之為“消渴症”和“視瞻昏渺症”。早期的病理改變有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基底膜增厚、周細胞喪失、毛細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失代償,隨後內皮細胞屏障功能損害,血液成分滲出,毛細血管閉塞。由於廣泛的視網膜缺血,引起視網膜水腫和新生血管形成。
【臨床表現】
①微動脈瘤:是臨床上最早出現的、比較確切的體征。位於視網膜內核層,小圓點狀,常先出現於眼底後極部,尤其在黃斑區,多分布在顳側。②視網膜內出血:位於毛細血管靜脈端,視網膜深層,呈圓形斑點狀或火焰狀。③硬性滲出:位於視網膜內叢狀層和內核層之間。呈蠟黃色點、片狀,邊界比較清楚。最常見於後極部。硬性滲出環的中心含有微動脈瘤。累及黃斑部時,可出現大片星芒斑。黃斑的硬性滲出也是嚴重影響視力的原因。④視網膜水腫:初起水腫位於外叢狀層和內核層之間,進一步累及內叢狀層和神經纖維層,最後達視網膜全層。臨床上表現為視網膜腫脹變厚,呈不透明外觀,黃斑水腫表現為囊樣,熒光血管造影能清楚顯示。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攢竹。
配穴:腎俞、球後、三陰交。
手法:承泣、球後沿眶下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三陰交均刺1.5寸,攢竹平刺1寸,太陽斜刺0.5寸,腎俞直刺1寸。中度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2次為1個療程。
方義:脾胃相表裏,胃經之承泣,以健脾胃、補脾氣、益營血、升清陽。太陽、播竹為治眼疾之常用穴,具有通調氣血、活絡明目的作用。風池為手足少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通經活絡、養血明目的作用。三陰交為脾經、腎經、肝經三脈交會穴,具有補脾氣、滋腎陰之作用。各穴共奏補腎、益精血、通絡明目之功效。
【穴位介紹】三陰交。
【定位】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麵後緣。
【解剖】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針刺方法】直刺1-1.5寸。
【附注】①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②孕婦禁針。
【常用成藥】
口服參芪降糖片:每次3粒,每日3次。
遞法明:每次2~3片,每日3次。
玉泉丸:每次9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降糖寧:每次9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清胃散:每次6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強腎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田七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消渴丸:每次3粒,每日3次。
降糖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
【現代進展】
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454.針灸:體針:取睛明、球後、四白、攢竹、絲竹空、風池、合穀、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光明穴。每次取眼區穴1~2個,遠端穴1~2個,中等刺激,留針3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耳針:取眼、肝、膽、脾、腎、心、腦幹、皮質下等穴,針刺或壓丸,針刺每日1次,壓丸每周2次。
王德全、劉國真、李永春.針刺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實驗研究。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00,100)1125.治療方法:取雙側穴位:肝俞、脾俞、腎俞、合穀、三陰交、睛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