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時的針刺法:用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將針緩慢沿眶下緣(球後穴)向前推進,深達1-1.5寸,不可提插撚轉。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用撚轉法行針。合穀直刺1寸,用提插法行針。留針45分鍾,每日1次,連用12天。
【常用成藥】
丹參片:每次3~4片(每片相當於18生藥)每日3次,口服。
三七片:每次3~5片(每片重0.36,每日3次口服。血府逐瘀丸:每次1~2丸(蜜丸,每丸重卻),每日1~2次,口服,空腹須用紅糖水送服。
舒肝丸:每次1丸(蜜丸,每丸重68),每日2次,口服,小兒酌減,孕婦慎用。
天麻鉤藤衝劑: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滌痰丸:每次68,每日1次,口服,溫開水送服,7歲以上小兒服成人1/2量,3~7歲服成人1/3量,體虛及孕婦忌用,非實證痰熱忌用。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明目地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現代進展】
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250.針灸:取睛明、球後、瞳子髎、承泣、攢竹、太陽、風池、合穀、內關、太衝、命門、腎俞、肝俞等穴,每日1次,每次可選2~4穴強刺,10天為1個療程,可以治療2~3個療程。
(2)唐由之、肖國士主編.中醫眼科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32.針刺療法:以取足太陽、手足少陽、手足陽明、足厥陰經穴為主。取穴:風池、睛明、球後、瞳子髎、承泣、攢竹、太陽、合穀、內關、太衝、命門、光明、足三裏、申脈、照海、絲竹空,每次選用2~4穴,強刺激,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可進行2~3個療程。耳針療法:取穴:眼、肝、皮質下。中刺激,每天或隔天1次。
(3)徐惠.益氣活血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中國中醫眼科雜誌,1998,181.治療期間同時配合穴位按摩:睛明、球後、太陽、百會、風池、足三裏、內關。
二十、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常見的視網膜血管病。中醫眼科稱為“暴盲症”或“視瞻昏渺症”。是眼科臨床上的急病,可以導致失明。
(一)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病因】
在篩板或其後水平的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大多為血栓形成,與視網膜中央動脈粥樣硬化壓迫有關。壓迫使血流受阻,內皮損傷,血栓形成。相關的血管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遠視、小視盤也是好發因素。如果阻塞部位不是動靜脈交叉處,可能為炎症性病,如視網膜血管炎。多數患者50歲以上,但也有年輕人。影響血管壁、引起凝血機製和血黏度增高的原因也與本病有關。高血黏滯性,如巨球蛋白血症或多發性骨髓瘤,可出現雙眼的改變。
【臨床表現】
視力多有明顯下降。眼底的特征是各象限的視網膜靜脈擴張、迂曲,視網膜內出血、水腫,視盤水腫。一般分非缺血型和缺血型。
1.非缺血型各分支靜脈擴張、迂曲較輕,各象限視網膜有點狀及火焰狀出血,可有輕度的視盤水腫及黃斑水腫,視力下降不明顯。熒光造影顯示視網膜循環時間延長,毛細血管滲漏,少有無灌注區。
2.缺血型占大多數。各象限明顯的出血和水腫,靜脈顯著擴張,常見棉絨斑。熒光造影顯示有廣泛的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發病3~4個月內的60%以上出現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形成是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視力常在0.1左右。
(二)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
【臨床表現】
視力呈不同程度下降,與黃斑水腫、出血有關。受累靜脈區出現視網膜表層出血、視網膜水腫及棉絨斑。阻塞的靜脈擴張、彎曲。日久伴隨的動脈變窄,有鞘。顆上支阻塞最常見,鼻側支阻塞少見。可有顳側半或下一半的靜脈阻塞,稱半側1.0。
本病亦分為:①非缺血型:視網膜出血隨時間而吸收,毛細血管代償和側支循環使血流複原,水腫消退,視力改善。②缺血型:有持續的毛細血管閉塞、廣泛的視網膜缺血,視力預後差。廣泛缺血可引起視網膜新生血管及黃斑水腫,是視力喪失的兩個主要原因。黃斑缺血引起的水腫,可伴硬性滲出、囊樣水腫,或色素紊亂及視網膜下纖維化;視網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體積血、牽拉性或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裂孔常發生在鄰近新生血管區。
【針刺取穴】
主穴:太陽、攢竹、風池、承泣。
配穴:球後、內關。
手法:球後、承泣以左手拇指輕輕向上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緣緩慢直刺1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太陽斜刺0.5寸,內關直刺0.5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祛瘀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攢竹明目通絡。心主血脈,心包代心行令,故取之心包經之絡穴內關,以活血化瘀、通絡明目。各穴共奏活血祛疲、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和血明目片:每次5片,每日3次。
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止血祛疲明目片:每次5片,每日3次。
血府逐瘀丸:每次1~2丸(蜜丸,每丸重卻),每日1~2次,口服,空腹須用紅糖水送服。
明目地黃丸:成人每次9g,每日3次,口服,空腹溫開水送服,7歲以上兒童服成人1/2量,3~7歲服成人1/3量。
丹梔逍遙丸: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溫開水送服。
補中益氣丸:每次9g,每日2~3次,口服,薑棗湯或淡鹽湯送下,陰虛者不宜用,忌食生冷。
知柏地黃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空腹溫開水送服,脾虛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用。
【現代進展】
(1)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針灸:取睛明、球後、瞳子髎、承泣、攢竹、太陽、風池、合穀、內關、太衝、命門、賢俞、肝俞等穴,每日1次,每次可選2~4穴強刺,10天為1個療程,可以治療2~3個療程。
(2)王永炎、莊曾淵主編.今日中醫眼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0.針灸療法:主穴:承泣、太陽、魚腰、風池。配穴:肝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按補虛瀉實原則運針,10次為1個療程。
二十一、視網膜血管炎
視網膜血管炎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可以伴有眼內其他部分的炎症。一般表現為非特異性的血管周圍浸潤、血管壁增厚形成白鞘。僅侵犯動脈或靜脈較少見,多數是兩者均受累。常伴有視網膜血管炎的眼部或係統性疾病有中間葡萄膜炎、病毒性視網膜炎、係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多發性動脈炎、結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