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身免疫因素正常眼組織中含有多種致葡萄膜炎的抗原,如視網膜3抗原、光感受器間維生素4類結合蛋白,黑色素相關抗原等,在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時,可出現對這些抗原的免疫反應,引起葡萄膜炎。
3.氧化損傷機製任何原因所致氧自由基代謝產物大量增加,都可以直接導致組織損傷和葡萄膜炎,還可誘導其他炎症介質的釋放,加重炎症反應。
4.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作用花生四烯酸在環氧酶作用下,形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烏,在脂氧酶作用下形成白三烯等炎症介質,引起炎症反應。手術或外傷以及理化刺激和藥物等所引起的早期炎症反應,主要與此有關。
【分類】葡萄膜炎的分類方法有多種,但尚無滿意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病因分類按病因可將其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感染;後者包括特發性、自身免疫、風濕性疾病、創傷性、偽裝綜合征等。
2.臨床病理分類可分為肉芽腫性和非肉芽腫性葡萄膜炎。以往認為肉芽腫性葡萄膜炎主要與病原體感染有關,而非肉芽腫性與過敏有關。實際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兩種類型的炎症,並且一些類型的葡萄膜炎,有時可表現為肉芽腫性,有時又可表現為非肉芽腫性炎症。
解剖部位分類是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組(1979)製定的分類,並得到國際眼科學會的認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法。此法將葡萄膜炎分為前葡萄膜炎、中間葡萄膜炎、後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同時,還對病程進行了規定,小於3個月為急性,大於3個月為慢性。
3.後葡萄膜炎,後葡萄膜炎是一組累及脈絡膜、視網膜、視網膜血管和玻璃體的炎症性疾病,臨床上包括脈絡膜炎、視網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視網膜脈絡膜炎和視網膜血管炎等。
【臨床表現】
1.症狀主要取決於炎症的類型、受累部位及嚴重程度。
可有眼前黑影或暗點、閃光、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合並係統疾病,則有相關症狀。
體征由炎症受累部位及嚴重程度而定。常見的有:①玻璃體內炎症細胞和混濁;②局灶性脈絡膜視網膜浸潤病灶,大小可不一致,晚期形成瘢痕病灶;③視網膜血管炎,出現血管鞘、閉塞和出血等;④黃斑水腫。此外,還可發生滲出性視網膜脫離、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玻璃體積血等。一般無眼前段改變,但偶可出現前房閃解、房水少量炎症細胞。
【診斷要點】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可作出診斷。砰人對判斷視網膜、視網膜血管及脈絡膜色素上皮病變有很大幫助,有助於判定脈絡膜血管受累程度。血清學檢查、眼內液病原體直接塗片檢查、測定感染因子、病原體培養、抗生素體測定等,有助於病因診斷。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攢竹,風池。
配穴:合穀、曲池、下睛明。
手法:太陽斜刺0.5寸,合穀直刺1寸,曲池直刺1.5寸,風池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1寸。承泣、下睛明直刺1寸。攢竹平刺1寸。
方義:經外奇穴太陽瀉火解毒,通絡止痛。風池為膽經之穴,肝膽相表裏,故取風池以瀉肝膽之風熱。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睛明為五脈之會穴,具有疏通眼部經絡、通調局部氣血、開竅明目的作用。攢竹有明目通絡的作用。合穀、曲池有清利頭目、疏散風熱、清泄熱毒的作用。各穴共奏活血怯疲、清熱瀉火、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常用成藥】
雷公藤多甙:每次2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龍膽揮肝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知柏地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清熱解毒口服液:每次101111,每日3次。
複方丹參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現代進展】
(1)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218.針刺治療:可選臨泣、太陽、睛明、風池、合穀、光明、肝俞、腎俞等穴位。
(2)王永炎、莊曾淵主編.今日中醫眼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3.針灸療法:取穴:太陽、風池、攢竹、絲竹空、合穀、行間、三陰交等,每次2~3穴,交替使用,功能祛風清熱止痛,滋腎明目。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或平補平瀉。
十八、玻璃體病
(一)玻璃體液化
玻璃體液化是由於玻璃體內代謝的變化,或因光線與玻璃體內的維生素、氧和鐵離子氧化反應,使透明質酸大分子降解,膠原纖維支架塌陷濃縮,水分析出,凝膠變性而成為液體。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首先從玻璃體中央部開始,出現小的液化腔,隨後液化範圍不斷擴大。在裂隙燈下觀察,玻璃體腔內有光學空隙,附近有點狀白色混濁或膜狀物漂浮。玻璃體液化的發生率隨年齡和眼軸長度增加。無晶狀體眼、炎症、外傷、近視、出血等,也與玻璃體液化有關。中醫眼科稱之為“視瞻昏渺症”。
(二)玻璃體變性
1.星狀玻璃體變性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75%為單眼發病,極少影響視力。有報告證實與糖尿病有關。以玻璃體內出現含鈣的脂質白色小球為特征,但無玻璃體液化,白色小球粘連於玻璃體纖維上,眼球轉動時,僅有輕微移動。無須特別處理。偶爾需要做玻璃體切除術以便治療眼底病變。
2.閃輝性玻璃體液化或稱為玻璃體膽固醇沉著變性,表現為無數黃白色、金色或多色的膽固醇結晶位於玻璃體或前房,見於反複嚴重外傷或手術後伴大量眼內出血的眼。常有玻璃體後脫離,結晶漸沉積於下方。眼底檢查時,玻璃體內閃光的結晶隨眼球飄動。無特殊治療。
3.澱粉樣變性在家族性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早期表現為雙眼的玻璃體混濁。而在非家族性病例,則少見玻璃體改變。起初,玻璃體混濁出現在後部視網膜血管附近,隨後向前發展。混濁先為顆粒狀,有細絲,以後增大,凝聚,玻璃體呈“玻璃絲”樣外觀,玻璃體液化或後脫離,混濁位於視軸區,引起視力下降和畏光。澱粉樣沉著除發生在玻璃體外,也見於視網膜血管、脈絡膜和小梁網,有視網膜出血、滲出、棉絨斑和周邊部視網膜新生血管。眼眶、眼外肌、眼瞼、結膜、角膜、虹膜可見異常。眼外的病變有,上、下肢多發性神經病變,中樞神經係統異常,澱粉樣沉著也可發生在心髒、皮膚和消化道。應與慢性玻璃體積血鑒別。可行玻璃體手術,但會複發。中醫眼科稱之為“雲霧移睛症”或“視瞻昏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