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七)(2 / 3)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攢竹。

配穴:球後、合穀、足三裏。

手法:球後、合穀直刺1寸,太陽斜刺0.5寸,風池針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1.2寸。承泣、足三裏直刺1寸。

方義: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疏調局部經氣,通絡明目。球後、太陽為經外奇穴,有祛瘀通絡、開竅明目的作用。風池為足少陽經之穴,有平肝清熱、通絡明目的作用,降低眼壓。攢竹明目通絡。足三裏、合穀為多氣多血陽明經之穴,取之以通調氣血、活血通絡、和胃降逆。各穴共奏活血祛瘀、通絡開竅明目之功效。

【穴位介紹】承泣。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解剖】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麵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

進針前,用左手將眼球推向上方固定。

進針時,緊靠眶下緣,緩慢直刺0.3~0.7寸,最深不可超過1.5寸。

進針後,一般不提插撚轉。

起針時,緩慢出針。

起針後,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3~5分鍾,防止出血。

此穴皮下組織內血管豐富,且皮下組織疏鬆,使血管移動性大,如進針過快,進針後提插撚轉,則易刺傷血管,引起局部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若然,應先冷敷止血,24小時後,再改用熱敷,以促進遊血吸收。

如果進針時未固定眼球,或進針過於貼近眼球,則可刺中眼球。此穴針尖刺過皮膚,眼瞼後,則感空鬆。如針下有滯針感,則刺中眼球壁外層十分堅韌的鞏膜表層,此時應立即退針。

如果進針過深,超過1.5寸,則有可能累及視神經,進而透過眶上裂至海綿竇,以致損傷腦組織。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風府穴。

【定位】位於頭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處。

【解剖】在顳筋膜及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布有三叉神經第二、三分支,麵神經顳支。

【針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

【定位】在麵部,當眉頭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常用成藥】

口服醋氮酰胺,首次用量為500,以後每次250,每日3次,可以根據眼壓情況酌情加減用量。外點1.毛果芸香堿(匹羅卡品)眼藥水,每日3次。或點噻嗎心胺(噻嗎洛爾)眼藥水,每日2次,早晚各點1滴。或點美開朗眼藥水,每日1次,每次1滴。口服複明片,每次5片,每日3次。

【現代進展】

(1)唐由之、肖國士主編.中醫眼科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814.針灸療法:取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督脈經穴為主,多用針少用灸,均用瀉法,痛甚久可留針。可取睛明、風池、懸顱、太衝、頭維、印堂、太陽、絲竹空、大椎、合穀等。若疼痛劇烈時取印堂、耳尖、百會、四神聰、攢竹用三棱針刺血,每穴可刺血1~2滴。若肝鬱氣滯,氣火上逆者加肝俞、膽俞、大敦、行間、光明、天柱、魚腰、四白、中脘、膈俞以疏肝理氣,每次可選穴2~4穴。若肝膽火熾可加肝俞、膽俞、行間、瞳子髎、陽白、攢竹、列缺、百會、耳尖、懸鍾以清肝瀉膽,瀉火通絡止痛。若痰火動風,上阻清竅,可加百會、四神聰、八會穴、豐隆、內關、中脘、足三裏、三陰交以平肝熄風,清熱滌痰,通絡止痛。若肝胃虛寒,飲邪上逆可加肝俞、胃俞、腎俞、湧泉、大敦、勞宮、百會、神闕、中脘以暖肝和胃,散寒止痛。

(2)廖品正主編.中醫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44.針刺療法:體針:常用穴:睛明、攢竹、瞳子髎、陽白、四白、太陽、風池、翳明、合穀、外關等。惡心嘔吐可配內關、足三裏,每次局部取2穴,遠端取2穴。耳針:可取耳尖、目眼等穴。

(3)成都中醫學院編著.中醫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212.針刺療法:①針刺主穴:睛明、球後、承泣。眼脹紅赤嚴重者,配選合穀、太衝、風池。泛惡嘔吐者,配選內關、足三裏、三陰交、頭維。②耳針:於探敏感區後,針刺或埋針,取目卜目2、眼、降壓點、肝陽肝陽2等。③皮膚針:自心俞至腎俞叩打,並可叩擊此段夾脊穴,亦可用皮膚滾筒針。

(4)李誌英主編.中西醫結合眼科急診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1,327.①針灸:常用穴:睛明、風池、懸煩、太衝、頭維、印堂、太陽、絲竹空、大椎、合穀等,每次選2~4穴,針用瀉法。加減:肝膽火熾者,選加肝俞、膽俞、行間、瞳子髎、陽白、目窗、攢竹、列缺、百會、耳尖、懸鍾,肝鬱氣滯者,選加肝俞、膽俞、大敦、光明、天柱、魚腰、四白、中脘、膈俞;痰火風動者,選加百會、四神聰、豐隆、內關、中脘、足三裏、三陰交;頭目疼痛劇烈時,取印堂、耳尖、百會、四神聰、攢竹,用三棱針刺血,每次可放血1~2滴。②耳針:肝、腎、神門、下腳端、屏間、眼。用耳穴探測儀尋找耳區陽性或良導點,用28號0.5寸毫針或圖釘式撳針快速刺入,用膠布固定。針後15分鍾眼壓下降。③耳尖穴點刺放血: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患眼側耳尖穴及周圍皮膚,雙眼者取較高眼壓患側,用三棱針點刺耳尖穴,輕壓出血3~5滴,有消毒散瘀,開鬱導滯的功效。④梅花針療法:在頸後部雙側風池穴附近,局部皮膚消毒,用潔淨梅花針叩刺,再輕擠,待有少許黃水樣液體滲出,以幹淨紗布蘸幹,反複數次,至黃水樣液體不再滲出為止。

十七、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就是眼內炎症的總稱。它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網膜血管和玻璃體的炎症。多發生於青壯年,常合並係統性自身免疫病,病情反複,引起嚴重的並發症,是常見的一類致盲眼病。中醫眼科稱之為“瞳神緊小症”和“瞳神幹缺症”。

【病因和發病機製】

1.感染因素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立克次體等可直接侵犯葡萄膜、視網膜、視網膜血管或眼內容物,引起炎症,也可誘發抗原抗體及補體複合物而引起葡萄膜炎,還可通過病原體與人體或眼組織的交叉反應(分子模擬)而引起免疫反應和炎症。感染可為內源性和外源性(手術或外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