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要點】
典型的沙眼可以根據眼瞼結膜的乳頭、濾泡,角膜血管黯和結膜瘢痕的出現比較容易診斷。由於瞼結膜的乳頭增生和濾泡形成並非為沙眼所特有,因此早期診斷此病,在臨床病變不完全具備之時比較困難,有時隻能診斷為“疑似沙眼”,要確診必須輔以實驗室的檢查。沙眼的診斷至少要符合下列中的兩項;①上瞼結膜濾泡。②角膜緣濾泡及後遺症。③典型的瞼結膜瘢痕。④角膜緣上方血管。實驗室檢查有助於確立沙眼的診斷。結膜刮片以後染色,染色常見包涵體,但不是總可以找到。也可用熒光抗體染色、酶聯免疫測定等方法來檢測沙眼衣原體抗原。分期:國際上常用分期法:①I期(浸潤初期):上瞼結膜與穹隆結膜呈現充血肥厚,上方比下方明顯,而且發生初期濾泡與早期沙眼血管翳。②II期(活動期):上瞼結膜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角膜有血管翳。③III期(瘢痕前期同我國II期。④IV期(瘢痕期):同我國13期。我國1979年在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議上製定的分期法I期(進行活動期、上瞼:結膜乳頭與濾泡並存,上穹隆結膜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II期(退行期上瞼結膜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分變為瘢痕,僅留下少許活動病變。II期(完全瘢痕期上瞼結膜活劫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而且無傳染性。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介紹了一種新的簡單分期法來評價沙眼的嚴重程度。主要根據有無發生濾泡性結膜炎症、彌漫性結膜炎症、瞼結膜癲痕、倒睫或瞼內翻、角膜混濁等五個體征。
【鑒別診斷】
應與其他形式的濾泡性結膜炎相鑒別。主要有:①慢性濾泡結膜炎:經常的扇因不明。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皆為雙側。濾泡多見於下穹隆及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無融合傾向,呈.透明狀。結膜充血並有分泌物,但不肥厚數年之後不留痕跡而自愈,無角膜血管翳。本病無分泌物和結膜充血等炎症症狀者,稱為結膜濾泡症。一般不需要治療。有症狀時按慢性結膜炎對症治療。②春季結膜炎:瞼結膜增生的乳頭大而扁平,上穹隆部無,變,也無角膜血管翳。結膜分泌物塗片中可以見到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③包涵體性結膜炎:與沙眼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濾以下穹隆部和下瞼結膜比較顯著,沒有角膜血管翳。成人包涵體性結膜炎極少形成瘢痕,見於性生活活躍的年輕人。而活動性沙眼多見於較小兒童或其他生活在沙眼病高發的人群。沙眼還可有特征性的小凹。可以通過針對不同衣原體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免疫熒光檢測,鑒別其抗原血清型,可資鑒別。④巨乳頭性結膜炎:本病所致的結膜乳頭可與沙眼性濾泡相混淆,但是有明確的角膜接觸鏡配戴史。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風池、合穀。
配穴:曲池。
手法:承泣直刺1寸。太陽平刺0.5寸。合穀直刺0.5寸。曲池直刺1.5寸。風池斜刺1.2寸。
方義:肝開竅於目,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肝行氣,清熱瀉火、通利目絡。合穀、曲池為手陽明經之穴,調和陽經之氣血,疏風泄熱。太陽為經外奇穴,散邪清熱。諸穴共奏疏風清熱,解鬱明目的功效。
【穴位介紹】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解剖】燒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胲橈肌的橈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脅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針刺方法】童刺1-1.5寸。
【常用成藥】
珍珠明目液:點雙眼,每次1滴,每日6次。
熊膽眼藥水:點雙眼,每次1滴,每日6次。
障翳散:每次:1滴,每日6次。
十二、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是指瞼裂區肥厚的球結膜及其下的纖維血管組織,呈三角形向角膜侵人,形態似翼狀,因而得名。病因:目前其發病機製尚不明確,可能與紫外線照射損害角膜緣的幹細胞、氣候幹燥、接觸風塵等有一定的關係。近地球赤道部和戶外工作的人群(如漁民、農牧民)發病率比較高。多在瞼裂斑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臨床表現】
患者多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的不適。翼狀胬肉伸展至角膜時,可以因為牽扯而引起不規則性散光;遮蓋瞳孔區之時,可以造成視力的障礙;嚴重的和手術後複發病例,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眼球運動受限。可單眼或雙眼同時發病。胬肉可見於鼻側或顳側,甚至兩側同時存在,但是以鼻側為多見。初期時,角膜緣發生灰色的混濁,球結膜充血、肥厚,以後逐漸發展成三角形的纖維血管組織。它可分為頭(三角形尖端)、頸(角膜緣部)和體部(球結膜上在進行期,胬肉表現充血、肥厚,頭部前端角膜灰色浸潤,有時可見色素性鐵線。在靜止期,胬肉薄而不充血,頸部和體部血管收縮纖細。
【診斷要點】
瞼裂區有呈翼狀的纖維血管組織侵人角膜,即可診斷本病。鑒別診斷要點:應該與眼部化學傷、熱燒傷或炎症所致的假性胬肉相鑒別。後者可抖發生於任何部位,而且沒有翼狀胬肉的形態特點,並且多有原笨傷病史。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木陽、風池、攢竹。
配穴:合穀、曲池。
手法:承泣、直刺1寸,風池向鼻尖斜刺1.2寸,太陽斜刺0.5寸,攢竹直刺0.8寸,合穀、曲池直刺1寸。
方義:太陽、:攢竹、承泣為眼周圍穴,配用有調和局部氣血,通經活絡,疏|風解表之功。風池為手足少陽經、陽維脈三脈之會穴,有通經活I絡、調和氣血、祛風散邪的作用。合穀、曲池為手陽明經原穴相合穴,與手太陰相表裏,二穴並用具有清肺氣與退熱的功用。各穴共奏疏風通絡,解鬱驅邪之功效。
【常用成藥】
珍珠明目液:點眼,每次1滴,每日6次。
【現代進展】
(1)唐由之、肖國士主編.中醫眼科全書.1996,777.針刺療法:胬肉紅赤有發展趨向者,可選用太陽、睛明、光明、絲竹空、攢竹、配足三裏、合穀、風池、少商等,每次選用1對,每日1次,用瀉法。
(2)楊際平.針刺治療翼狀胬肉34例.河北中醫1992,14(2):18.報道治療方法是讓患者仰麵光亮處,用生理鹽水衝洗胬肉局部,再用0.59%的丁卡因眼藥水,滴患眼做表麵麻醉,每3分鍾1次,共3次。先用不鏽鋼毫針尖輕輕剝離胬肉頭部,然後針刺胬肉根部,此時眼球酸脹、流淚。按病程長短增加配穴睛明、翳明,術畢塗滴四環素可的鬆眼藥,防止感染。每2~5天針1次,3次為1個療程,一般1~2次即可見效,平均3次。
十三、角膜病
(一)細菌性角膜炎
細菌性角膜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角膜炎,病情多比較危重,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發生角膜潰瘍或穿孔,甚至造成眼內的感染,最終導致眼球的萎縮。即使藥物能夠控製,也遺留廣泛的角膜瘢痕、角膜新生血管或角膜葡萄腫及角膜脂質變性等後遺症,嚴重的影響視力,甚至失明。中醫眼科稱之為“花翳白陷”或“黃液上衝”。病因:最常見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等。多是為角膜外傷以後感染或剔除角膜異物之後的感染。某些局部及全身因素,如幹眼症、淚道阻塞、倒睫、戴角膜接觸鏡之後、糖尿病、嚴重的燒傷、昏迷、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等,使機體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一些存在於結膜囊的條件致病菌也可以造成角膜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