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三)(2 / 3)

【診斷要點】

患者在急性期眼瞼紅腫,皮膚起泡,並且伴有滲液,色澤微黃質黏稠,自覺發癢及有燒灼感。之後,紅腫和滲透液逐漸減少,皮膚表麵比較粗糙,並且有痂皮及脫屑。沒有急劇疼痛和壓痛,追問患者的病史即可以做出診斷。

【針刺取穴】

主穴:承泣、太陽、攢竹、四白。

配穴:合穀、陰陵泉。

手法:承泣直刺1寸,太陽平刺1寸,攢竹向下平刺0.5寸,四白微向上斜刺0.5寸,陰陵泉直刺1.5寸,承泣、四白弱刺激,其他穴中度刺激。

方義:承泣清泄局部熱毒,為足陽明經穴;太陽清熱解毒、瀉火消腫、散風止痛,為經外奇穴;攢竹散風清熱,為足太陽經穴;合穀散風清熱,解表止痛,為手陽明經穴。四白清熱解毒,為足陽明經穴;啁陵泉清理脾胃積熱,調理氣機,為脾經之穴。

【穴位介紹】奮穀

【定位】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示)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1、第2掌骨之間,第1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

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針刺方法】直刺0.5~1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

【附注】手陽明經所過為“原”。《神應經》:孕婦不宜針。別名:虎口。

【常用成藥】

銀翹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

冰硼散:用涼水化成溶液,閉眼瞼作冷濕敷,每日3次。

防風通聖散:每次1袋,每日3次。

牛黃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

另外,可以用菊花、決明子、金銀花各10克,各用3克,用開水泡,每日飲3~6次。

【現代進展】

趙建浩主編.中醫眼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6.針刺治療:患者疼痛比較明顯者,在病變局部的周圍臥針平刺,留針30分鍾,每日1次。

五、上瞼下垂

上瞼下垂是指上瞼的提上瞼肌和平滑肌功能不全或喪失,導致上瞼部分或全部下垂。正常眼向前注視時,上瞼緣約位於上方角膜緣與瞳孔緣之間。上瞼下垂眼向前注視時,上瞼緣的位置異常降低。輕者不遮蓋瞳孔,但是影響外觀。重者部分或全部遮蓋瞳孔,則影響視功能。中醫眼科稱之為“上胞下垂”、“瞼廢”。病因:可為先天性或獲得性。先天性者主要由於動眼神經核或提上瞼肌發育不良,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獲得性者有動眼神經麻痹、提上瞼肌損傷、交感神經疾病、重症肌無力及機械性開瞼運動障礙,如上瞼的炎性腫脹或新生物等所致。

【臨床表現】

先天性上瞼下垂常為雙側,但是兩側不一定對稱,有時為單側。常伴有眼球上轉運動障礙。症狀比較明顯者,眼瞼皮膚平滑、薄且無皺紋。如果瞳孔被眼瞼遮蓋,患者為了克服視力障礙,額肌緊縮,形成較深的橫行皮膚皺紋。如果牽拉眉毛向上呈弓形凸起,以此提高上瞼緣的位置;或仰頭視物。獲得性上瞼下垂多有相關病史或伴有其他症狀,如果動眼神經麻痹可有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提上瞼肌損傷有外傷史;交感神經損害有綜合征;重症肌無力所致的上瞼下垂,有晨輕夜重的特點,注射新斯的明之後明顯減輕。上瞼下垂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外眼病,有先天與後天之分,中醫眼科稱為“上胞下垂”,先天性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病。常因為提上瞼肌本身或支配提上瞼肌和上直肌的動眼神經上支發育不良所致。後天性者多因為感冒受風,糖尿病及髙血壓等所致。有的伴有眼球運動障礙。

【診斷要點】

患者上瞼不能提起,覆蓋角膜上半部及部分瞳孔,瞼裂變窄,引起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為了看清物體,經常將頭部後仰,並且努力使用額肌的力量,試圖抬高上瞼,以致額部皮膚形成皺紋。眼瞼下垂嚴重者,患側眼球向上運動受到限製。

【針刺取穴】

主穴:攢竹、下睛明,魚腰透絲竹空,太陽透瞳子髎。

配穴:足三裏、承泣、太陽、風池。

手法:太陽、風池兩穴斜刺5分,其他穴可針1寸,留針30分鍾,中弱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

方義:攢竹、下睛明、魚腰、絲竹空、太陽、瞳子髎均為眼睛局部穴位,互相配合具有調理眼部氣血,疏通經絡,祛風散邪之功。肝膽相表裏,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肝行氣,通利目絡。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取胃經之合穴足三裏,以運脾健胃、化濕降濁。太陽、攢竹、為眼部穴位,有通絡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通絡明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