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各論(三)(1 / 3)

三、病毒性瞼皮炎

病毒性瞼皮炎比眼瞼細菌性感染少見。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1.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多由單純皰瘮病毒引起。病毒通常存在於人體之內,每當感冒、高熱或身體抵抗力降低之時,趨於活躍。因為發熱性疾病常可以導致本病,又稱為熱性皰疹性瞼皮炎。

【臨床表現】

病變可以發生於患者的上下眼瞼,以下眼瞼比較多見,與三叉神經眶下支分布範圍相符。初發之時眼瞼部皮膚出現丘瘮,經常成族出現,很快形成半透明的水皰,周圍繞有紅暈。眼瞼水腫。眼部有刺痛、燒灼感。水皰容易破裂,並且滲透出黃色黏稠液體。約1周後充血逐漸減退,腫脹減輕,水皰幹涸,結痂脫落以後不留瘢痕,但是可有輕度的色素沉著。可以複發。如果發生於瞼緣處,有可能蔓延至角膜在唇部和鼻前庭部,可以有同樣的損害出現。

【診斷要點】

根據病史和典塑的眼部表現,可以做出診斷。

2.帶狀皰疹病毒性瞼皮炎病因由於該病毒感染二叉神經半月神經節或義神經第1支所致。

【臨床表現】

一般發病之前,經常有輕重不等的前驅症狀,如全身不適、發熱等。繼則在病變區出現劇烈的神經痛。數日之後,患側眼瞼、前額皮膚和頭皮潮紅、腫脹,出現成簇透明的小泡。皰疹的分布不越過眼瞼和鼻中心的界限。小皰的基底有紅暈,皰群之間的皮膚正常,數天以後,皰疹內液體混濁、化膿,形成深的潰瘍,約2周以後結痂脫落。因為皮損深達真皮層,脫痂後留下永久性的皮膚瘢痕,炎症消退之後,皮膚感覺數月以後才能恢複。可以同時發生帶狀皰疹性角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在鼻睫神經受到侵犯、鼻翼出現皰疹之時,這種可能性就更大。尤其警惕同時伴有惡性淋巴瘤的可能性。正在接受放射治療或免疫抑製劑治療的患者,容易發生本病。

【診斷要點】

患者的眼瞼及頭部劇烈疼痛,患處皮膚出現成族的皰修,內含透明的液體,周圍有紅暈,皰疹分布不會超過鼻中線為其特征,數日後皰疹變為混濁,逐漸化膿。可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和疼痛,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

【針刺取穴】

主穴:絲竹空、魚腰、攢竹、太陽。

配穴:上星、百會、頭維、合穀、風池。

手法:首先絲竹空平刺1寸。魚腰、攢竹平刺0.5寸,太陽斜刺0.5寸,任會、頭維平刺0.5寸,合穀直刺1寸,風池向鼻尖針刺1寸。中度刺激。

方義:取上鑽、玎會、頭維止頭痛、驅散風邪、清熱解毒,風池散風淸熱、消腫止痛。

【穴位介紹】風池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停止部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1.2寸,或平刺風府穴。

【常用成藥】

淸熱解毒口服液:每次5支,每日3次。

抗病毒口服液:每次5支,每日3次。

板藍根衝劑:每次3袋,每日3次。

龍膽瀉肝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三黃片:每次3片,每日3次。

牛黃上清片:每次3片,每日3次。

黃連上清片:每次3片,每日3次。

雙黃連膠囊:口服液每次3粒(3支),每日3次。冰硼散:外敷,每日1次。

【現代進展】

趙建浩主編.中醫眼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6.針刺治療:疼痛明顯者,病變局部周圍臥針平刺,留針30分鍾。

四、接觸性瞼皮炎

接觸性瞼皮炎是眼瞼皮膚對某種致敏原的過敏反應,也可能是頭麵部皮膚過敏反應的一部分。病因為接觸致敏原所致。常見的致敏原為眼睛局部應用抗生素、局部麻醉劑、阿托品、毛果芸香堿,碘、汞等製劑。與眼瞼接觸的許多化學物質,如化妝染料、染發劑、眼藥膏和眼鏡架等,也可能為致敏原。全身接觸某些致敏物質或某種食物也可以發生。有時接觸致敏原一段時間之後發病,如長期應用阿托品或毛果芸香堿以後。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眼部發癢和燒灼感。急性者眼瞼突發紅腫,皮膚出現丘疹、水皰或膿皰,伴有微黃黏稠滲液。不久糜爛結痂,脫屑。有時瞼結膜肥厚、充血。亞急性者,症狀發生較慢,但是常遷延不愈。慢性者,可以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轉變而來,瞼皮膚肥厚、粗糖,表現有鱗屑脫落,呈苔蘚狀。根據致敏原接觸史和眼瞼皮膚濕疹樣的臨床表現,可以做出診斷。接觸性瞼皮炎是眼瞼皮膚對某種致敏原所產生的過敏反應。眼瞼可被單獨侵犯,或伴有麵部皮膚受累的部分表現。多因藥物或化學物質,某些化妝品、染發劑、眼影粉、氣霧劑和塑料製品等所致。中醫眼科稱之為“風赤瘡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