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曆史悠久的佛教音樂(二)(1 / 3)

相當於現代語言學上的“輔音”,或者說是漢語音韻學上的“聲母”。不過“字母”一詞在唐宋時的悉曇類著作中是獨指梵文中的輔音,不包括元音。這與今天所說的梵文字母既包括輔音,又包括元音是不同的。梵文中屬於輔音的字母有35個,故稱“三十五字母”,或“體文三十五聲”。這35個字母中,“唯濫字全不能生”,即濫字的梵文字母不具備與元音組合的生字功能,故體文記作34個,稱作“三十四字母”,或“體文三十四聲”。《悉曇字記》就是“體文三十四聲”和“摩多十二韻”相拚而產生字的方法。這一佛教音韻學就為佛教音樂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對我國創造漢語音韻學中的“三十六字母”和拚音表等都產了相當影響。

聲明是印度佛教的五明之一。它分為古今兩種,古聲明是關於文字、音韻和語法的學問;今聲明是關於音曲、唱頌的學問,即關於佛教音樂的學問。那麼,何謂聲呢?聲是有召呼作用的音響,為耳根所聞、耳識所了別的對象。具有障礙的性質,是“無見有對”的色法。

又,五台山高僧、唯識宗祖師窺基法師認為,言語的性別,不僅有男、女、非男非女三種,還應有總聲,如涅履體勢,故有四種。此四種的每一種又有八囀,所謂八囀,就是八種語格:主格、賓格、具格、與格、奪格、物主格、於格、呼物之格。這八種語格,也名八囀聲,其依次對應的是體聲、業聲、能具作聲、所為聲、所從聲、所屬聲、所依聲、呼聲等。此總共有96聲。這就是窺基提出的“四聲八轉九十六聲”的理論。

凡是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把佛陀的說教,依其敘述的形式和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1.契經,2.應頌,3.記別,4.諷頌,5.自說,6.因緣,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廣,11.希法,12.論義。其中,以散文形式直接記載佛陀的說教,叫做契經,或名長行。與此相對的,以韻文形式重複長行之義的,叫做重頌偈,或應頌偈,梵名為祇夜。或純粹以韻文形式記載佛陀之說教的,叫做孤起偈,或謂諷頌,梵名為伽陀。因為,這些偈頌是由特定的音節數與長短組成的韻文,若配以曲調演唱,就是優美的佛教音樂。對於這些偈頌,五台山高僧就有相當深刻的研究和精美的創作。清涼國師澄觀在《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中說:

頌有四種,一數字頌,謂依梵本三十二字以為一頌,不問長行及偈。二伽他頌,此雲諷頌,或雲直頌,謂不頌長行也。三祇夜頌,此雲應頌,謂應重頌長行法也。四蘊陀南頌,此雲集施,謂以少言含攝多義雲集,用以施人,令易受持,故雲集施。此上三種頌,或七言,或五、四、三言,皆以四句為一頌。今長行合雲頌者,依四頌中數字頌說。

在此,澄觀國師補充了兩頌,一數字頌,其特點是不問長行和偈,隻要滿足32字,即為一頌。二是集施頌,集者,少言含多義;施者,布施於他人持誦。另外,諷頌偈、應頌偈和集施偈均是四句一頌,字數可以是三、四、五、七。若是數字偈,則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頌。再是,澄觀國師的弟子宗密還在《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上卷之四中,指出佛教偈頌的八個作用:“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讚唄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便於記誦受持,起到弘法利生的較好效果。

五台山高僧不僅對音樂理論有所貢獻,而且也創作了不少唱頌儀規和著名的佛教樂曲。五台山密宗祖師不空三藏在《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製訂了密宗的唱讚禮佛儀規:在寶鬘供養後,歌讚諷詠並興起簫瑟箜篌眾樂佛事。時於觀自在王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且偈曰:奇哉成歌詠,我供諸見者;由此供養故,諸法如響應。

再結金剛舞印,妙舞莊嚴。後依不空成就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且偈曰:

奇哉廣供養,作諸供養故;由金剛舞儀,安立佛供養。這可能就是藏傳佛教金剛舞的淵源。而中國藏傳佛教的音樂又是五台山藏傳佛教音樂之源。

中唐時候,五台山高僧、淨土宗四祖法照國師在大曆元年夏四月於南嶽彌陀台般舟道場,依《無量壽經》說的“或有寶樹……清風時發,出五會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1卷。這兩本書分別是為廣略法事定的儀規。前者引用了《阿彌陀經》全文及44首偈讚,後者引用了37首偈讚。二書除去重複者外,共有偈讚60餘首。其中近四分之三是法照自己撰的,餘者是引用善導、慧日、神英等高僧的。偈的內容,幾乎全是對彌陀淨土的讚頌,如法照撰的《依阿彌陀經讚》、《依無量壽經讚》、《西方極樂讚》、《淨土五會讚》、《極樂連珠讚》、《歸西方讚》等等。所有這些偈讚,都是讚頌西方淨土的舒適安樂、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並告訴眾生期求往生必能如願以償。從而創作了“五會念佛”的詞曲和儀規。

那麼,何謂五會念佛呢?《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釋曰:

五者是數,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此五會念佛聲勢,點大盡長者即是緩念,點小漸短者即是急念。須會此意: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