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音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時期就相當興盛。北宋五台山大華嚴寺壇長、賜紫沙門延一大師在其所撰《廣清涼傳》卷上說:
昔有朔州大雲寺惠雲禪師,德行崇峻,明帝禮重,詔請為此寺尚座。音樂一部,工技百人。簫笛箜篌,琵琶箏瑟。吹螺振鼓,百戲喧闐。舞袖雲飛,歌梁塵起。隨時供養,係日窮年。樂比摩利天仙,曲同維衛佛國。往飛金剛窟內,今出靈鷲寺中。所奏聲合苦空,聞者斷惡修善,六度圓滿,萬行精純。像法以來,唯茲一遇。
北周明帝宇文毓時期,五台山大孚靈鷲寺已有了一支百人規模的佛教音樂隊伍。它不僅演奏得如法如律,而且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佛教傳入以來,五台山佛教音樂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那麼,五台山佛教音樂是怎麼來的呢?
道安製《僧尼規範》西涼來“麵如滿月”
在原始佛教時期,僧人們就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供養音樂、說法音樂和唄讚音樂。這些佛教音樂隨著佛教的流布傳入了我國乃至五台山。《晉書》卷95《鳩摩羅什傳》載,什曰:
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讚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印度是一個相當重視文製的文明古國。宮商體韻、管弦偈頌,就是印度的佛教音樂。讚寧的《宋高僧傳》卷25《讀誦第八之二?論》曰:
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蘭乃月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兩家左右,二見否臧,無為冰上之狐,免問堠傍之路。通曰:西竺僧持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厘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或直調而質乎?或歌聲而巧矣。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故有若美一期之唄,誦三契之伽陀。感車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此曲折聲之效也。
這裏指出,竺法蘭和康僧會是中國佛教音樂南北兩派的祖師。其特點是“北直”、“南曲”。其因是,或親從佛聞,或我宗自許,即師承不同。但其效果都好:“感車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其實江南佛教音樂的祖師應該是安世高。梁釋慧皎《高僧傳》卷第1《安清傳》雲,安清,字世高,世稱安世高,安息國王子。漢桓帝初入中夏,不久即通漢語,譯出《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論》等39部經論,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翻譯家。漢靈帝末年,振錫江南,於廬山向大蟒“梵語數番,讚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這是梵唄傳入我國之始。《高僧傳》卷1《支樓迦讖傳》載,支樓迦讖,直雲支讖,月支人。漢靈帝時,遊於洛陽。
以光和、中平年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3經,為第一個在中國傳授梵文之人。時九江太守服虔正在洛陽太學受業,遂以“反切法”注書。“反切法”是漢語的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因此說,服虔是中國最早接受梵文“悉曇”之人。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2雲,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漢獻帝末,避亂於吳國。“依《無量壽經》及《中本起經》,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七聲,於今江淮間尚行。”這是梵唄傳入吳國之始。以後相繼有康居國僧人康僧會傳“泥洹梵唄”、龜茲僧人帛屍梨蜜多羅及其弟子覓曆傳“高聲梵唄”、月支僧人支曇籥及其弟子法平、法等傳“六言梵唄”於此。這是印度梵唄從洛陽至江南傳播的情況。至於印度佛教音樂在洛陽以北的傳播情況,也是隨著佛教的流布而傳播的。
釋印光重修的明版《清涼山誌》卷3《摩滕、法蘭傳》曰:
印度國有摩滕、法蘭二菩薩,以天眼觀震旦有情,有大乘根器者已熟。並觀五台,文殊所居,而聖教未至,知歸者少。遂齎釋迦文佛畫像,並《四十二章經》,將東適震旦……於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陽,以經像上帝,帝披氎睹像,果與夢符……帝問:“‘此土豈無聖人居化耶?’對曰:‘此土有五台山者,乃文殊大士所居,攝化無量天龍鬼神。然非戒定澄神者,莫能睹也。即譯出《四十二章經》。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藍。滕以山形若印度靈鷲山,寺依山名也。帝複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即信也。始度僧數十居之。”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十二月,印度高僧攝摩滕、竺法蘭將佛教傳入中國洛陽。按此《傳》說,次年春,他們二人又將佛教傳入五台山,漢明帝敕建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且住有數十位僧人。因此說,摩滕、法蘭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始祖,也是五台山佛教的始祖;竺法蘭不僅是中國北方佛教音樂的始祖,也是五台山佛教音樂的始祖。前麵說的安世高,在漢桓帝(147—167)時譯的《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說:
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先禮佛;二者當禮經法上座;三者當先一足躡阿僧提上正住座;四者當還向上座;五者先手按座乃卻坐已。坐有五事:一者當正法衣安坐;二者犍槌聲絕,當先讚偈唄;三者當隨因緣讀;四者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瞋恚;五者若有持物施者,當排下著前。
這裏的讀經五事和坐有五事,就是佛教的唱誦儀規。儀規是佛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說儀規是佛教音樂的搖籃。所以,實際上把佛教傳入五台山地區的東晉佛教領袖道安就十分重視唱誦儀規。他所製訂的《僧尼軌範》三科:“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就是“天下寺舍則而從之”的儀軌。這當是五台山佛教音樂經久不衰的一個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