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往事:“魚米之鄉”的東莞(1 / 2)

東莞是一個以製造業而聞名的新興工業城市,外界對東莞的了解大多局限於此。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依山、臨江、傍海的東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

像全國絕大多數的縣市一樣,東莞鐫刻著鮮明的農業籍貫的烙印。我們從東莞的一些地名就能推知一二。據史料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我細細揣摩了一下東莞的一些地名,大多打著農業時代的印記。比如,以植物命名的就有東莞、篁村(可能是舊時南城修竹茂密的緣故吧)、樟木頭等;以山命名的有虎門(大小虎山形成一道閘門)、大嶺山、茶山,石碣、石龍、石排、企石(這些含有石頭的地名都與燕嶺的紅粉石有關),鳳崗、謝崗等;與水有關的地名有萬江、鬆山湖、高埗(碼頭)、麻湧、道滘(分支的河道)、橋頭、橫瀝、黃江、清溪等;與土有關的地名有望牛墩、沙田、東坑、塘廈等。這些名字都來自於大地,是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崗,一把土,一塊石,一株樹,一棵草,一條河,一泓水,一座橋,帶著濃鬱的自然氣息和草根身份,是農業文明最直接的反映。

也許是造物主特別眷愛這方水土,賜予東莞以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千年東江衝積起豐腴、開闊的平原,土地肥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3.3攝氏度,雨水充沛,這就像一個巨大、濕潤的溫室,滋潤著水稻、香蕉、甘蔗、荔枝、龍眼、菠蘿、橙、柑、桔等嶺南佳果的香甜美夢,養育著魚、蝦、鱉、蟹等水中舞者的快樂時光。

東莞,“魚米之鄉”的美譽名不虛傳。在中國農業史上,東莞最值得銘記和書寫的開創性農業事件,就是陳益引進番薯。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八年(1580年),虎門鎮北柵人陳益隨商船從虎門出海到達安南(越南),並在當地吃到一種香甜軟滑的“紅薯”,覺得其味妙不可言,可以引種回去。隨後1年多時間,陳益了解了“紅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並冒著殺身之禍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成功帶回虎門。之後,當陳益剛將薯種種於花塢間,便被人誣陷入獄,出來後紅薯已經長成,香滑、鮮美之味絲毫不減異邦。隨後,陳益耗盡家財,在虎門城區南郊梁屋村的小捷山、其祖父陳蓮峰墓右邊買了35畝地大量種植番薯。這樣一次冒險的嚐試,東莞虎門的小捷山因此成為了“中國第一塊番薯地”。陳益因此成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其以先鋒的姿態掀起了中國第二次的糧食革命,為當時國人麻木的味蕾和幹癟的胃作出了最實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