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河流中,四百多年隻是幾朵浪花,番薯依靠自己強大的繁殖力,在先民們的悉心栽種下,生生不息地延續和繁衍下來,惠及千千萬萬的後人。現在,番薯早已成為餐桌上習以為常的食物。
由悲劇到喜劇,僅僅隔著一頁紙的距離。在東莞乃至廣東的農業史上,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1979年,東莞的蛙聲特別悅耳,響亮,“稻花香裏說豐年”,沙田公社糧食喜獲大豐收,向國家上交公糧、餘糧、三超糧近6000萬斤,受到國務院嘉獎,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公社。1979年1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農業英模頒獎大會上,鄧小平同誌親自向當時的沙田公社黨委書記葉耀頒發嘉獎令。這是一件何等榮耀的事情啊!沙田公社的農業發展就是當時東莞農業的一個精彩縮影。
正如作家陳殘雲在小說《香飄四季》裏所描繪的——大片大片綠油油的甘蔗林和香蕉林,魚兒歡跳,稻浪飄香,夕陽的餘暉映紅了漁舟唱晚的村莊。這幅瑰麗的水鄉風情畫卷,已經定格在中國當代文學的長卷中,成為嶺南文學地理的寶貴記憶。“香飄四季”從此成為了農耕時代東莞的最佳代名詞。東莞農業,農業東莞,是東莞最初的身份和籍貫,也是東莞聲名遠播的最初資本和榮耀。到過東莞的人都知道,東莞的特產特別多,像曆史上久負盛名的莞草和莞香,鮮嫩多汁的荔枝和龍眼,油而不膩、噴香爽口的碌鵝和燒鵝,麻湧的香蕉和甘蔗,虎門的麻蝦、白沙的臘鴨,石龍的麥芽糖柚皮,高埗的魚丸,厚街的臘腸和瀨粉,道滘的粽子,東坑的陰菜等等,都是優質的、頗具特色的農業產品。
曆史總是有著太多的意外。俱往矣,短短的三十來年,東莞就完成了從“魚米之鄉”到製造業名城的華麗轉身。南來北往的洶湧車流,鱗次櫛比的廠房,工業園內轟隆隆轉動的機器,流水線上剛剛下線的產品,赫然寫著四個汗光閃閃的大字——“東莞製造”。十裏蛙鳴,一野稻香;薯藤鋪地,牧牛晚歸;小橋流水,碧波蕩漾;搖船撒網,魚蝦滿倉……似乎是一件隔世的遙遠事情。在東莞,我們已經尋找不到任何田園牧歌式的水鄉風情,怪不得詩人楊克在經過東莞時,看到一小塊稻田,觸景生情,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歌,“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廠房的腳趾縫/矮腳稻/拚命抱住最後一些土……”。農業時代的東莞、“魚米之鄉”的東莞集體謝幕了,迅速地被拋進時代的洪流中,悄無聲息,難覓蹤影。
往事不可追,時代這趟高速列車將東莞捎到了一個嶄新的站台,東莞擁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