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內部或者邊緣有一座山,那麼,這個城市就多了一些靈秀和福祉,這是毋庸置疑的。譬如,廣州的白雲山,以“白雲鬆濤”聞名,每逢重陽佳節羊城人民都以登白雲山為樂;南京的紫金山,山勢險峻,蜿蜒如龍。放眼望去,莽莽群山接天際,濤濤綠海奔眼來;西安的驪山,自古就以始皇陵、華清池等諸多曆史人文景觀成為旅遊勝地;北京的西山,風光秀麗,尤其以古刹聞名,臥佛寺、碧雲寺等殿宇古刹遍布山區;上海的佘山,它是上海本地僅有的自然山林風景區,享有上海之根、世外桃源之美譽……山,性格穩重,誌存高遠;山,厚德載物,心胸寬大。因此古人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不知是山脈提升了城市,還是城市托起了山脈?山脈成為這個城市自然和精神意義上的雙重海拔。它們相互映照,相互庇護,又相互保持著仰望和俯視、擁抱和引領、喧囂和寧靜的對應關係,擴展和豐富了新的城市美學。
正如我在一篇寫貴陽的散文裏寫到,“城市供養著一群大山(不知是城裏的山,還是山裏的城),一群樓房,一群尖叫的街道和一群奔湧的人流”,以此證明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莞邑大地雖臨海,也多山——謝崗的銀瓶山,樟木頭的觀音山,虎門的大小虎山,長安的蓮花山,石排的燕嶺,大嶺山,還有東莞市區的旗峰山和水濂山……可謂是山峰林立,或孤絕,或連綿,或毓秀,或幽秘,或人跡罕至,或香火鼎盛,眾山相望相牽,共同在這片土地上吐納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意和祥和。
在此,我想說說旗峰山,作為黃旗山的主峰,旗峰山是東莞城區的製高點,山頂托舉著一巨大的燈籠,位居東莞八景之首,美其名曰“黃旗山上掛燈籠”,蘊含著莞邑祥瑞之兆的寓意。眾所周知,燈籠在中國曆史悠久,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吉祥形象,有著特殊的含義。它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幸福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歡樂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從物質層麵上來說,東莞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製造業發達,居住著近千萬的人口,車流人流洶湧,黃旗山正發揮著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和城市之肺的作用,它日日夜夜、源源不斷地為這個城市淨化和輸送著清新的空氣。再說,黃旗山叢巒聳翠,雄拔挺秀,林木參天,綠蔭匝地,是鑲嵌在城市中心的綠寶石。山腳有清水一潭,可觀遊魚戲水、爭食;山腰有古廟一座,香火鼎盛,可祈福許願;山道盤旋而上,有台階,有路道,山嵐撲麵,景色怡人。這對於久居鬧市的市民來說,無論是登山健身,飯後散步,還是“會當淩絕頂”,一覽東莞夜景的璀璨燈火,都是不錯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東莞市區地理的最高點——旗峰山上,赫然高聳著一個紅色的大燈籠,吸引了方圓幾公裏的目光,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造景點。山峰的青翠和燈籠的紅豔;自然的靈秀和人為的點綴;城市的高度和精神的象征在此融為一體,象征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豐富了東莞的城市品質和文化內涵。
“黃旗山上掛燈籠”,它所蘊含的平安,靜美,祥和,福佑,已經成為了東莞人民的文明坐標、精神元素和人文景觀。這座山,這個燈籠已經紮根在每一個居住在東莞的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