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塔:通往天空的道路(1 / 1)

塔都有一個尖聳而恒定的物質形象、精神向度和宗教意蘊。塔是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審美對象和美好寄托,承載著幾千年以來因襲的文化因子和祈福主題。當塔這種外來的建築物以佛教的姿態進入了中國,塔就開始了它的漫長旅行,帶著濃鬱的宗教氣息,與中國建築相結合,慢慢地被本土化和世俗化,並衍生出千姿百態的風格和形式,在蒼茫大地上紮根,燦如蓮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塔是“佛教的建築物,有種種形式,通常有五層到十三層不等,頂上是尖的。”這是塔的本來意義。後來,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了世俗社會,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訴求。

作為嶺南重鎮東莞,其中不乏高塔挺拔、巍然的身影。撲入我的視野的,就有東莞市區的榴花塔(1573-1619年建成)和金鼇洲塔(1597年—1624年建成),它們都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從年代上看,榴花塔還是稍長於金鼇洲塔幾歲的兄長哩。它們一西一東,攜手守望著莞邑大地的落霞和孤鶩、秋水與長天,共同見證著莞邑大地的滄桑變遷和發展騰飛!近水樓台,因為地理關係,我所供職的單位就在萬江橋頭、東江支流的邊上,金鼇洲塔就矗立在不遠處的金鼇洲上,成為我心中眺望的風景。每一座塔的誕生都有它的因緣。據記載,明朝的東莞先民建此塔的目的是為了“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或為震懾妖孽,或為補全風水,實為抗禦水害的鎮水寶塔。那時,東江支流流經的這一片地區水患肆虐,狂暴的洪水像一頭喜怒多變的猛獸,橫行莞邑大地,不時摧毀村莊,淹沒農田,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近觀金鼇洲塔,塔高四十多米,全塔磚牙疊砌,九層八角,圓錐形的塔身在九層的每一個平麵上挑起八個尖角,好像張翅欲飛的大鵬。金鼇洲塔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邊僅三、五米之遙,塔處於江心陸洲,三麵環水,經數百年風雨雲煙,穩固地聳立於東江之濱,銳利地刺入明淨的天空,尋求一種形象與意義、曆史與現實同構存在的比例關係。源源不息的東江水,千百年來流經這片肥沃的土地,水汽氤氳,碧波粼粼,映照、晃動著兩岸的山光嵐影,水光瀲灩中,我依稀看到金鼇洲塔身斜映在水中的倩影,伴隨著水波的搖曳,另一座向下生長的塔在水中複活了。

我一直認為,塔表麵上是屬於物質層麵的建築物,但它更多的是屬於精神層麵的東西。塔是精神的,它和宗教、曆史、美學、哲學及詩歌有關。高聳、銳利的塔和清涼、動蕩的水,在這裏相互映襯,相互媲美,構成了一處永恒的風景。塔是人造的象征,寄寓了世人祈福的願景。塔不滿足於在大地上堅實、穩固的現狀,“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它以挺拔、高聳、雄渾的形象,一級一級地伸向天空,在天空中鋪出一條平安和靜美的道路,延續、提升了大地所不能達到的向度和高度。在大地上不能抵達的,我們就搭起一條通往天空的福祉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塔是另一條通往天空的道路,是世人仰望星空、撫慰大地的精神家園,是通往宇宙和未知世界的尖針,同時又把神秘世界的感知和預言帶回大地和人類的先知。金鼇洲塔也不例外,它攜帶著這方水土的渴望和祈求,以及鎮守一方的美好向往。“嗚嗚,嗚嗚,嗚嗚嗚嗚——”,一輛運載千噸的砂石船從東江上遊順水而下,“嘩嘩嘩嘩”地劈開水道,發出一聲低沉、悠長的汽笛聲,霎時將我的思緒拉回了金鼇洲塔下——這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下午。

流水不息,仰望不止。現在,金鼇洲塔已不再是抗禦水妖的鎮災寶塔。但它還擔負著向上天祈福的樸素願景和美好訴求。更多的時候,金鼇洲塔像一位身體矍鑠的歲月老人,側耳傾聽著流水的歌唱和市聲的鼎沸,目送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人流,享受著半江歡語半江燈火的璀璨勝景。水往低處流,水波一波追逐著一波,向前,向前,生生不息,演繹著一波三折的旋律和生命潛行的力量;塔往高處登,寶塔一級推動著一級,向上,向上,攀登不止,詮釋著上升的道路和夢想。水和塔都有各自屬於自己的對稱的道路,一條向下,流向大海;一條向上,抵達天堂。

在向上和向下的道路中間,就是我們熱愛的家園——水和塔共同出發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