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檢討是進步的來源,但這並不是要你後悔和不爽,而是要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許多人有這樣一個毛病,做完什麼事之後都愛後悔。更甚者完全是出於一種慣性的思維,因為有時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後悔。這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因為它讓人陷入一種自己和自己過意不去的情緒之中。
有位教師看到一些學生對自己所做的事老是耿耿於懷,陷於徒然無益的後悔中,就手裏拿著一個奶瓶,當著學生的麵,“砰”的一聲摔落在地。他讓學生們看了牛奶瓶的碎片和流在地上的牛奶,然後在黑板上寫了八個大字:“覆水難收,徒悔無益。”這位老師告誡大家:當生活中遇到無可挽回的事時,要記住這隻破碎的牛奶瓶,記住這八個字。
一個人做了蠢事、錯事,有知錯之心是好事,是由於對蠢事、錯事有了認識,有意於改正錯誤,補救過失,是追求上進的表現。然而,如果隻是後悔,而沒有把後悔變成改正錯誤的實際行動,那就不好了。古語說得好:“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分析錯誤,下次力爭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了。
有位成功人士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時,發現在幫助自己改變生活方麵最有用的老師是他所謂的“四個小字”。
頭兩個字是“如果”。他說:“有許多人,把時間都花在了對往事的追悔上了,後悔當初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或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如果我在這次麵試前準備得好一些……’‘如果我當初上了大學……’”
在懊悔的海洋裏打滾是嚴重的精神消耗。矯正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在你的字裏抹掉“如果”二字,改用“但是”二字即可。應該向自己說:“但是如有機會我要認真準備……”
可見,“悔恨”無益,“悔悟”才好。要“摔個跟頭買個明白”,“吃一塹長一智”,通過反省總結經驗教訓,“悟”出錯誤、蠢事的根源,和錯誤一刀兩斷,從此變得成熟一些,聰明一些。這種“悔悟”豈不比一味地“悔恨”好得多。不要隻想“後悔”當初,而應當是“想想今後”。
有位哲學家說過:“任何事情,你認為該做,便去做,做了之後,便不要後悔。”千萬不要讓追悔吞食了你的時光,更不要讓追悔消磨掉你的意誌。花兩分鍾時間,告訴自己: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這件事到此為止了,我已經得到教訓了,接下來,把壞心情甩掉,把精力花費在未來有意思的事情上!
智慧禮記
生活不可能重複過去的歲月,覆水難收,往事難追,生活的一份養料就是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今後不要重蹈覆轍,要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錯過了就別後悔,否則隻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