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把雙刃劍,合理的欲望能成就你,過分的欲望也可能毀掉你。
成功的欲望是促使我們進步必不可少的因素,沒有強烈“成功欲”的人多數會庸庸碌碌,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所以人們常說,欲望催人奮進,有欲望是好事,至少說明你是一個有追求的人,而且,從某個角度上說,一個人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須擁有欲望。但是,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大多數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如果欲望太多,貪心不足,就難免會成為你的負累。
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獲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其所有。於是,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拚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最後,他終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這個故事確實發人深省:有些人為什麼這樣不知足呢?這實則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心使然。這個故事雖然很古老,但現在還在演繹。生活中有好多走不回來的人。
有人說,欲望會像電一樣,你控製了它,它可會為你服務,若是你被它控製了,那它對你的傷害就會是會致命的。也有人說,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那麼,怎樣控製不合理的欲望?如何拒絕各種誘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知足。
古語有雲:“知足者常樂”。它來源於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會感到永遠快樂。隨著時間的流逝,“知足者常樂”逐漸演化成一種處世哲學。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知足常樂就是在生活、金錢和地位上向適合自己的標準看齊,能以此自慰平生。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亦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便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知足者不以名車豪宅為追求的目標,溫飽不慮便是幸事;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因此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過分的貪取、無理的要求,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你如果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常樂。
那麼,怎樣才能擁有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呢?
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了心理平衡的6條要訣,值得你借鑒。
1.對自己不苛求。不定太高的目標;不苛求事情十全十美,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
2.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便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
3.不要處處與人攀比。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攀比,使得自己總是有“我不能比別人差”的想法。其實,自己過自己的生活,比別人強與差不會在本質上改變你的生活質量的,還是放下那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虛容心吧。
4.自我滿足。不論是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往往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寵辱不驚,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極大的快樂。
總之,每個人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欲望。你一定要控製住欲望,讓欲望驅使你不斷前進,千萬不能讓欲望控製你,引誘你走向罪惡的深淵。要知道,欲望是一切的開始,更可能是一切的結束!
智慧禮記
知足是人生的學問,而不知足也是人生的學問。“永不滿足”與“知足常樂”其實並不矛盾,隻需加以正確區分,哪些東西要知足,什麼東西不應該知足,在求知和事業上不可止步,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成就,還應不斷努力;但在物質生活享受上,一個人應該時時知足,否則貪欲過剩則會讓人陷入無邊無際的苦海之中,還是及早放棄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