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商海搏擊立潮頭一路豪歌飛雲霞——記寧夏新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國廣
經濟浪潮隨著時代脈搏跌宕起伏,人們形容所有勇於創業、敢闖敢幹的人為時代“弄潮兒”。
朱國廣,寧夏新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位從泥瓦匠到為城市美容的建築師,就是這樣一位敢於創新、敢於立身於時代風口浪尖的“弄潮兒”,在寧夏房地產開發和建築行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向虛心向上、不知疲倦,帶領寧夏新材房地產公司團隊,由白手起家到發展壯大,21年間,成為寧夏房地產開發和建築行業的一顆耀眼明珠。
有人說過,男人如書。體味之餘,深以為然。
朱國廣就好比一本精裝版的《辭海》。走近他,他那天性使然的書卷氣息,猶如幽幽的墨香,讓人感覺舒心;與之交流,其豐富的知識麵,又恰似《辭海》的厚重,讓人望而生畏。但你又完全不用擔心這本書晦澀難懂,各種詮釋應有盡有……這位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勇者,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以他特有的韌性和魅力,幾十年如一日,拚搏於人生的海洋之中。
苦澀童年:朱國廣成功的催化劑
美國學者馬爾藤博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有了困難,才能淘汰一切不如我們的競爭者,而使我們得到勝利。”可見,苦難對於弱者來說,可能是一個無底深淵,足以使弱者一蹶不振。但對於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來說,苦難是成功的催化劑,是成功人士的墊腳石,是伴隨他們一生最為有用、有益的財富。談起小時候的經曆,朱國廣感觸頗深,他表示:“苦難是本厚重的書,可以教會你一切,我的少年時代家裏非常清貧。而恰恰是許多磨難,堅定了我奮鬥終生的決心。”
1950年,朱國廣出生於山東菏澤市單縣黃寺鄉的一個偏遠的村落。黃寺鄉素有“糧倉”之稱,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濃密而大片的樹林籠罩著每一個村莊。然而在過去,鹽堿覆蓋著大片的土地,半枯焦的莊稼地收獲糧食很少,大多人家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這樣的日子,對於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朱國廣來說,可謂記憶猶新。
父母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家裏有7個兄弟姐妹,朱國廣排行第三。孩子太多,吃飯就成了問題,一生下來他就和三弟一道被父母送往彭莊的外祖母家寄養。在外祖母的精心嗬護下,朱國廣度過了他幸福的童年生活。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國廣說:“外祖母對我要求很嚴,每次逃學,她都會把我親自趕到學校交給老師。雖說淘氣,但學習從來沒有落在別人後麵。”沒有錢買紙和筆,他就找塊小石板,然後用軟石頭筆在上麵寫字,字寫得工工整整,特別受老師的讚揚。上高小時,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老師讓他用“旭日”一詞造句。朱國廣靈機一動,說:旭日從東方升起,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老師非常高興,然後就教導他,說毛主席說了,你就是旭日,旭日就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蓬勃而有生機。所以要好好讀書,以後報效祖國。朱國廣把老師的話牢牢地記在心裏,他發誓一定要讓外祖母和父母兄弟姐妹過上舒服的日子。
自小心靈手巧,極具藝術天賦,他特別對美術與手工藝感興趣。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黃寺中學。上中學時,他對美術、幾何等學科興趣更加濃烈,把平時節省下來的零用錢買來木工、建築方麵的書籍,還置辦了鋸子、鐵錘、直角尺、墨鬥等木工工具。放假時,他跟著爺爺學木工、泥工,自製桌椅等木製品,自砌節能灶等,還為當地群眾整修房子,修理桌椅等。雖說“不務正業”,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學習。通過努力,3年後,他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全縣最好的學校單縣一中。沒想到隻上了一年,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這期間,老師不能上講台,學生不能進教室,唯一可幹的,就是跟著鬧革命。受“上級”指示,朱國廣到學校當了一名輔導老師,主要的工作是負責每天給學生宣讀報紙上的國家政策。隨後,他又參加了紅衛兵,“串聯”到全國各個地方,1968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見。
然而就是這時候,家裏出事了。朱國廣的父親是全縣有名的販賣牲口的經紀人,有一次從河南漯河買回來兩頭牛,公社便給他扣上了投機倒把的罪行,並罰他2000元錢,並且每天頭上戴著一個高帽子遊街。這件事使他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也無端受到了牽連,不能上學,不能參軍,不能入黨,背上了巨大的思想包袱。從北京回來後,他自動退學,回到彭莊參加勞動。為了交罰款,母親變買了12間瓦房,外加一窩小豬,才湊齊了2000元。自此,家裏一窮二白,最後隻剩下一間土房了。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朱國廣早早結婚,過起了真正意義上的“日子”。由於從小跟著爺爺學砌牆,因此在生產隊,他成了最受人歡迎的泥瓦匠,群眾非常信任。加上在當時來說,他是少有的“知識分子”,很快在隊上當上了政治隊長、生產隊長、大隊團支部副書記等職務。可是不服於命運安排的朱國廣,麵對未來,有自己更大的抱負。
1970年,蘭州軍區征兵,有個張連長非常看好他的條件,於是專程來到家裏征求他妻子的意見。當時他們結婚時間不長,妻子舍不得讓他走。後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朱國廣第一次與部隊擦肩而過。1971年,有個表哥從賀蘭山軍馬場回來探親,他便跟著來到了寧夏,成為了一名軍工。雖然不是正式參軍,但這足以讓他自豪不已。
身先士卒:鑄造“軍魂”
許多人一生之所以偉大,與那些苦難經曆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關係。朱國廣經常說:“苦難,可以激發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可以給予他們與之抗爭的動力。所以,不要把苦難當作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反而要把他作為自己真正的財富,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裏。”“不要讓苦難否定了你,因為正是這些苦難,可以幫助你走向最後的成功。”正是這些與生俱來的苦難,讓朱國廣一步一步走近夢想,並以軍人的剛強,鑄造自我完美的人格形象。
當時賀蘭山軍馬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剛來到部隊,朱國廣很迷茫,不知道幹什麼,整天對著賀蘭山發呆。麵對雄偉挺拔的山峰,他想到了很多,透過繚繞的雲煙,他似乎觸摸到了自己剛硬的性格,“我從賀蘭山上悟到了人生,男子漢不能輕易垮下。”朱國廣說。一開始,他跟著一位老農藝師搞試驗田,培育優質的小麥品種。寒來暑往,從播種到收割,每天起早貪黑,尤其到了收割期,他每天提心吊膽,就怕暴雨來襲。一次夜裏,他被轟轟的雷聲驚醒,二話不說,披上衣服就往田裏跑,然後就守護在幼小的麥苗旁邊,觀察天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朱國廣說:“現在想想,真是一種幸福。那些親手種的麥子,就像是你親手蓋的房子一樣,你都忍不住要去撫摸一下。”是的,在他眼裏,什麼都是有生命的。在軍馬場那段時光裏,他幾乎每天都與茁壯的麥苗對話,談自己的理想,傾訴自己的苦悶。他的一舉一動,感動了所有的人。
有一件事讓他記憶猶新。1973年冬天,他在賀蘭山軍馬場二隊當班長。有一次,突然一場大風席卷而來,平日裏溫婉的賀蘭山一下子變得猙獰不堪,所有房屋上的瓦片滿天飛舞,更誇張的是,就連收割機也被大風刮出數十米遠。稍不留神,就有連人帶工具一起刮到西幹渠的可能。當時正是冬灌期,腳下的土地是從西幹渠抽水灌溉的,通過支渠、鬥渠流入田塊。結果大風吹斷的樹幹和雜草把戰備路橋堵死了。為了保證渠堤和戰備路的安全,麵對可怕的風魔,朱國廣毅然跳進渠裏,在冰冷的水裏連續“戰鬥”兩個多小時,終於將橋、路疏通。部隊為了鼓勵他,給他記三等功一次。從此他也落下了關節炎的病根。
由於表現突出,1974年元月,朱國廣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刻對他來說,是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提起當時的情景,朱國廣無不激動地說:“當領導宣布我的名字時,我顫巍巍的雙手接過燙金的黨證,激動得流下了淚水。我當時抑製不住自己的心情,對著蒼天白雲大喊了起來,似乎10年前的冤屈一下子傾瀉了出來!”如果要問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是幸福,那麼對朱國廣來說,入黨是最幸福的。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誰是最幸福的人,那麼他便是最幸福的人。能光榮地入黨,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當天夜裏,他悄悄爬在被窩裏給父親寫信。他告訴父親:我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我要讓你們相信,我是最棒的。
1976年,朱國廣在部隊正式提幹,由於部隊整編,軍馬場的隸屬關係劃給了自治區農墾局,賀蘭山軍馬場更名為賀蘭山農牧場。隨後又被農牧場二隊評為年度優秀先進生產者,被寧夏農墾係統評為先進工作者。1977年,朱國廣調至農牧場五隊當連長,麥收期間下起了暴雨。因為搶收夏糧及時,挽回公糧損失,朱國廣再次受到嘉獎。同年,在他的帶動下,那裏解決了自來水。同時為了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他給職工買來了一台39英寸的彩色電視機,豐富了職工的生活。
小試牛刀:成為小有名氣的“建築師”
在賀蘭山軍馬場搞後勤工作期間,軍區的武器庫以及軍馬場的宿舍全是他一磚一瓦地砌起來的。長期工作在生產第一線,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視野不斷開闊。在工作中,由於他對建築製圖特別感興趣,經常刻苦鑽研,並能設計和繪製出建築的平麵圖,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建築師”。
1980年,為了搞活第三產業,為300餘名職工解決就業問題,賀蘭山農牧場黨委決定組建寧夏賀蘭山農牧場建築工程公司。由於工作能力強,加上在建築方麵頗有天賦,他自然成為了建築公司第一任經理的最佳人選。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了開闊視野,上任不久,朱國廣便受上級委派,先後到過數十個省區20多個城市考察建築市場,參觀學習房地產、建築業等方麵的知識和實例。在上海參觀學習期間,他十分珍惜參觀學習的機會,白天參觀,晚上就在賓館裏回憶和想象繪製各種式樣的別墅、公寓、小花園的藝術造型、雕塑等平麵圖,並用橡皮擺出立體造型,還利用木塊製作模型。
回來後,他帶著一幫兄弟大顯身手,蓋的第一棟樓是位於銀川郊區(現金鳳區)氣象局的住宅樓。這是一棟隻有四層四個單元的小樓,樓建成後他並沒有什麼成就感,心裏明白,困難還在後麵。隨後他又在新城區完成了他的第二個建築作品——新城電力研究所生產試驗樓。由於地板、外牆都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藝,與第一件作品出爐的感受不一樣,朱國廣終於有了一種成就感。用他的話說:“越看越像建築了。”1981年,他又在平羅縣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平羅縣供銷社商貿樓,這是平羅縣曆史上的第一棟現代化樓房。
正當他幹得起勁的時候,1985年,他被調離農墾係統,任銀川加氣砼製品廠基建辦公室主任;1988年,任寧夏新型建材房屋建築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工程師,一幹就是10年。這期間有不少成績。尤其1990年以後,企業一鼓作氣相繼建成了銀川市進寧北街、新華西街、鼓樓北街、和平新村、伊斯蘭經學院、大古鐵路銀川基地等住宅區及幾十項大型工程。但他更願意將公司改製後取得的成績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艱難蹣跚:甘從苦中來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已成為人們價值取向的首選目標,薪酬無疑是一個人職業選擇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條件。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合資、外資、私營企業的薪酬待遇高於國企,特別是房地產業尤其明顯,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在新材房地產公司,相當多的職員,有很多是業界精英,卻寧可放棄優厚的薪酬待遇,守一而寧。問及原因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緣自朱國廣的人格魅力:“有這樣的老總,好心情比高收入更能吸引人。”
然而,隨著建築施工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又因公司是老國有企業,其體製已無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加之企業包袱重,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當時部分市直國有企業正在進行改製試點,這是一個兩難選擇:不改製,企業無法生存;要改製,又是何等的艱難。通過資產評估,改製資金缺口很大,且企業曆史長、員工多、矛盾多,情況複雜。
通過認真分析、艱難的抉擇,朱國廣選擇了將企業進行徹底改製,改為股份製民營企業,他挑起了負責老企業改製和組建新企業的雙重擔子。在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下,在企業改製領導小組的共同努力下,改製工作順利完成了,寧夏新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這艘大船正式啟航……
回想起創業之初那段艱苦的日子,現在依然成為他記憶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公司剛成立時在銀川市老城區文化街租了兩間房子,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兩三個人就開始幹了。由於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起初艱難地尋找項目,采用聯合開發的辦法,先後承建了自治區設計院、自治區機械研究所住宅樓、電子器材公司商貿樓等工程。談到困難的程度,他舉了一個例子,“全公司沒錢買墨水,隻有老經理那兒有一瓶,所有的職工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排隊到老經理那兒打墨水。為了公司的長期發展,我和老經理有一年時間不拿一分錢工資,反正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地扛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