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勝利是一種方向——記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李秀昆(3 / 3)

記者:說到服務,聽說咱們總行的評定是非常嚴格的?

李:是的,而且這個過程是保密的。主要是“神秘人”檢查,總行組織一撥人,不和當地分行打招呼,直接到建行網點辦業務、體驗服務。而且還有覆蓋率的要求,即要覆蓋所有業務,網點數量和地域分布也要覆蓋到。

記者:那這個檢查的結果還是比較客觀真實的?

李:根本沒有時間準備,反映的都是真實情況。

記者:你們是靠什麼提高服務質量的?

李:我覺得我們在服務理念上有一個顛覆性的突破。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服務是一種給予,現在要調過來,服務是一種索取,是對客戶的一種索取。銀行擁有的客戶越多,創造的存款、貸款、中間業務、利潤才會越多,銀行最終得到的收益才會越多。所以我提出一個口號叫“時時講服務、人人為客戶”。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服務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到全國建行係統前3名。當然,我們還有一些硬件的東西沒有完全做到,比如ATM的開機率、大堂經理的到位率等。我們可以通過改革,解決流程的問題,釋放生產力;可以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擁有更多的客戶,讓老百姓認可,讓政府各級部門認可。

記者:那我們的各項經營業務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把握金融風險的難度也相應提高了。在這方麵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李:這也是銀行經營的一大難題。銀行出案件是正常的,但我們連續63個月沒有發生安全責任事故,全國隻有兩家一級分行做到了。另一方麵,我行的不良貸款率隻有0.64%,在全國建行係統排名第四,不良貸款餘額隻有2.1億。我們計劃年底要將不良率壓縮到0.5%以內,不良貸款額大概1億出頭,而我行貸款總量已經達到340億,發展勢頭是非常健康的。

記者:您是2003年來到寧夏的,在這之前您一直在內蒙古分行工作?

李:對,我一直都在建行工作。剛參加工作時做會計、撥款員。真正做管理工作是從1996年開始,1996年1月起任呼市分行行長,2000年1月任內蒙古分行副行長,2003年7月調到寧夏分行任副行長,2006年5月任行長。個人覺得銀行工作比較有意義,盡管很累很辛苦,但也樂在其中。

記者:那您是如何評價內蒙古、寧夏這兩個地區的金融環境呢?

李:從業務發展的情況看,銀行的發展同企業的發展、同地方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內蒙古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相對好一些,因為內蒙古的GDP連續六七年在全國都是第一,而且總量也比較大。

記者:目前建行與我區其他幾大銀行比較的話,它大概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李:今年年初自治區召開經濟工作會議的時候,我發言說建行要新增貸款100億元,加大對自治區經濟的支持力度。我們基本上做到了,現在大概已投放了99億元。建行寧夏分行的信貸投放占到四大國有銀行接近一半,資產總量在自治區金融界位居第一。2006年我提出了“資產帶動,效益跨越,改革突破,創新製勝”的十六字方針,我們抓住了機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記者:在2008年度經濟人物的頒獎現場,主持人馬斌問您了一個問題,他說您2006年曾經在全行員工麵前承諾,要用3年時間再造一個建行,有人說您瘋了,有人說您狂了,當時您的回答挺精彩的。但是我想問的是,當時您提出來這麼一個大膽的想法,您的依據是什麼?

李:我的依據就是自治區寧東開發的契機。每年幾百億的投入和需求,而且這些項目不是煤就是電,在全國都是最好的項目。唯一的難點就是要做通兩頭的工作。一方麵,項目不是為建設銀行一家準備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寧夏銀行都在積極營銷。另一方麵,建行寧夏分行以前年度平均信貸投放20億元左右,現在突然增加到100億元,總行的規模控製非常嚴格。我們通過事業部製改革,營銷力度空前加大,現在自治區比較大的企業基本上都在建行開立了基本賬戶。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的KPI指標綜合得分全國第一,不良貸款率全國第四,得到了總行的認可。

記者:您說起來業務真的是侃侃而談,非常專業,在這方麵您個人應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吧?

李:是啊,我過去是投資研究所所長,搞了8年研究,所以對專業明白一點,對理論知道一點。作為一個領導,自己首先要懂,對問題的判斷、對形勢的分析把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需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要比別人考慮得周到一點,比別人了解的東西多一些。

記者:當時您接手建行寧夏分行的時候,建行寧夏分行的起點還是比較低的,您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呢?

李:當時存款餘額180億,貸款餘額135億,利潤2億多。盡管建行寧夏分行在當地同業擁有比較優勢,但在全國建行係統排不上位置,後麵隻有西藏分行,有的時候是三峽分行,可三峽分行是專業分行。所以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加速發展。當時我就提出了“資產帶動”的理念,就是要依靠資產,把業務做大做強。

記者:您怎麼能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個突破口?

李:從專業角度講,隻有貸款增加,才能創造利潤,而且貸款增加了還能帶來派生存款的增加,所以說,抓住了貸款這一環就搞活了全局。再者,地方經濟發展最急需的就是資金,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幾個大工程,如寧東、太陽山等基地建設,最缺的就是資金。所以我當時講,要靠資產帶動的方式迅速地把建行寧夏分行發展起來,要靠改革的方式迅速地提高建行寧夏分行的勞動生產率。建行寧夏分行一共2400人,現在業務量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多,但人員沒有增加,等於人均業務量增加了一倍。我們的事業部製改革打通了中間的一個環節,由過去的“區分行—直管行—網點”三級架構變革為現在的“區分行—網點”兩級架構,原機關減少了279人,分別充實到事業部和網點,流程重新梳理通了,效率也提高了,業務發展速度自然也快了。

記者:2008年度寧夏經濟人物評選中,您獲得了“經濟創新人物獎”,那一直以來您是如何理解創新的呢?

李:銀行是一個需要穩健經營的行業,但也要不斷地有所創新。因為我們的銀行業,跟國外的銀行業在發展、流程、市場等方麵還有很多不完全接軌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探索。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銀行,我覺得更應該有所創新。

記者:麵對越來越激烈的同業的競爭,您覺得建行的競爭優勢明顯嗎?競爭會給建行帶來什麼呢?

李:我覺得我們建行的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競爭是好事,競爭會讓我們的服務更好。但寧夏總的資源有限,每年的增長率不超過20%。因此不能過度競爭、盲目競爭。

記者:您個人的魅力,個人的素質決定了建行寧夏分行未來的發展,現在您領軍建行寧夏分行,您覺得應該怎樣做?

李:我這個人總體上來說是一個內斂和穩重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有一定開拓精神的人。我不甘於四平八穩,但也絕不會去冒無謂的風險。如果要做到百分之百規避風險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做到風險可控。比如事業部製改革,是突破性的,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但我有信心,也有勇氣去冒這個風險。銀行業內有這麼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是相匹配的”,不敢冒風險的人,不會有大的收益。總體來說,銀行業應該是比較穩健的企業,要求的是平平穩穩。但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部門,業務發展、人員素質均有差距,如果都四平八穩,就永遠處於國家政策的下遊,可能帶來的是發展上更大的風險。隨著股份製改革,一級分行如果發展不好,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性。所以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建行,要勇於開拓,發達地區銀行邁一步,我們至少得邁兩步。這就是跨越,就是突破,就是改革,這樣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記者:您個人如何看待成功呢?

李:建行寧夏分行的成功隻是階段性的成功。我對成功的理解是,一定要做成“百年老店”。去年的金融危機中,華爾街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投資銀行紛紛落馬,就是在經營理念、產品創新等方麵出了問題,當然在金融監管上也有一些缺失。我們作為中國的金融企業,作為寧夏的金融企業,一方麵要按照總行的要求,另一方麵要結合寧夏的實際。有一句話叫“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我們今天隻能代表現在,明天競爭更加激烈,我們會更加努力。

記者:在建行這3年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您個人有何特殊的感悟?

李:我不是學哲學的,這方麵想的也不是太多。自我剖析一下,我算是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做什麼事情力求做到更好。組織、領導、同事、朋友、家人對我都很支持。因為要想幹成一點事,光靠自己顯然是不成的。當然,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如果什麼準備都沒有,任何機遇便都是過眼雲煙。建行寧夏分行發展到今天,實質上是我們自身創造了機遇,也把握住了自治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記者:我知道您是蒙古族人,是不是蒙古民族的那種剛毅、堅強的個性給了——“靈州雪”2008年度寧夏經濟人物風采錄您工作的一種魄力呢?

李:蒙古民族是剛毅和堅強的,也是豪放和豁達的。我是蒙古族人,所以我也繼承了這個民族的很多特點。

記者:能講一下您的家鄉嗎?

李:我的老家在通遼,工作是在呼和浩特。內蒙古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人口有兩千五六百萬,土地麵積遼闊,占全國的八分之一。近幾年來,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在全國都排在前列。

記者:看資料您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您是從小就立誌要做金融嗎?

李:完全沒有意識,那時候沒有太多的想法,隻想著要學經濟類的,隻覺得財經是經濟類的專業,自己願意學,喜歡學,所以就學了這個專業,後來分到建行。

記者:生活中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銀行工作本身繁重且日複一日,經常累了一天回到家,就喜歡看看書,看看資料,看看電視,思考一些問題。

記者:那祝您工作順利,生活幸福。祝願來年建行寧夏分行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李:好,謝謝!我們一定繼續努力,不辜負總行黨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及廣大客戶對我們的信任!

“人物評語”

頒獎辭

用責任稱量自我財富,

以大愛實現人生價值。

從業21年,

最關心的不是樓房利潤有多高,

而是能否承載更多人安居的夢想!

——給寧夏新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國廣

“人物檔案”

朱國廣,男,漢族,1950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曆,寧夏新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多年來,公司累計完成建設投資15億多元,開發房屋麵積130多萬平方米,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為國家創利稅1.5億多元。為銀川市政府承建“康居工程”13萬平方米。先後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700萬元,其中為銀川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捐款10萬元;為銀西防護林義務植樹100畝,投入資金15萬多元;為綠化愛伊河捐助資金32萬元;為支持銀川市廉租房建設捐款20萬元;支持銀川市城市建設“三大戰役”工作,投資200多萬元等。

個人榮獲“建設大銀川傑出企業家”、建設係統“優秀共產黨員”“最受社會尊敬的企業家”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