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鯤鵬展翅出香山——記寧夏紅枸杞產業集團董事長、總裁張金山(1 / 3)

這是一個品牌的時代!品牌是過去投資的沉澱,是未來產生收益的源泉,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橋梁。企業家是不是該樹立一個品牌,去影響一個時代?

——張金山

“每天喝一點,健康多一點”是不少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廣告語。簡單的言語透露出的不僅是濃濃的人文關懷,更是一種時尚的健康理念。因而每當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總能使人由心底產生一絲暖意。也正是這句話使“寧夏紅”這個寧夏特有的枸杞果酒品牌走向了全國大江南北。

張金山,他以企業家的膽略和才識創造了“寧夏紅”的神話,他運用品牌戰略振興了陷入困境的寧夏枸杞種植業,並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麵,使千萬茨農增收致富。張金山究竟何許人,能夠在小小的寧夏打造出享譽世界的品牌,能夠開創中國一個新的果酒時代?

發奮進取——英雄出少年

1963年,張金山出生在寧夏中衛宣和鄉一個農民家庭,兄妹7個,他排行老二。大集體、大鍋飯那個年代,縈繞在他這個少年腦海裏最大的問題就是貧苦與不公。從他背著書包第一次上學那天起,勞動始終伴著他。早上4點鍾,天上還掛滿星鬥,就被父母從睡夢裏喚起。七八歲正是貪睡年齡的他,便睜開惺忪的眼睛,跌進黑咕隆咚的夜幕裏,跟在大人的身後推車拉糞,跌跌撞撞,行走在日複一日的鄉間小路上,去掙那一車一張的工分票,好讓一家人在每年青黃不接的冬日裏度過饑荒。然後,下工回來,匆匆忙忙扒拉幾口飯,就踏上了上學的路。寒暑期放假,他更是全日製勞動,夏日割麥打場,冬日拉糞、放羊、拾柴火,汗水從早灑到晚,使他稚嫩的雙手過早地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當然,也磨煉了他的意誌。

一次,城裏的小表兄放假回鄉。同樣的年齡,穿戴一新的表兄,在農忙節骨眼上,無憂無慮地爬在樹杈上玩耍的歡愉,讓他既羨慕又感到城鄉之間的不公。其實,命運的不公還不止這些。同樣翻地、拉車,幹一樣重的活兒,大人給10個工分,給他僅僅是兩分,而且,那還是生產隊的恩賜。

閑暇之餘,他抱起一本不知父親從哪裏弄來的破舊《水滸傳》愛不釋手。武鬆、李逵、魯智深,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藝術形象深深感染著他。也許,被生活壓抑得太久,終於,在一次眾目睽睽之下,12歲的他,不知哪來了一股勁,一如當年武鬆舉起吊睛白額大蟲般的豪氣,一舉扛起了裝滿糧食的麻袋,滿臉彤紅,咚咚地加入了碼糧垛的隊伍,令在場近百雙眼睛驚訝不已,張大了嘴,不知說什麼好。其實,他們哪裏知道,小金山那搖晃蹣跚的步子、倔強不屈的眼神裏,傳遞的不止是為了證實自己的呐喊,還有一個12歲的孩子對命運不公的抗爭!盡管在後來包工包活中,他偶爾也能享受到一個小男子漢的榮耀,但一家9口人7個半大小子缺衣少糧的狀況,不是他一個12歲孩子能夠改變的。每到初春青黃不接的日子,幾乎每天都要等米下鍋。一旦開飯時,一鍋清湯寡水,兄妹們爭先恐後的一片吸溜聲,不久,就變成了饑腸轆轆的難耐。這樣的生活,一直伴隨著他度過了童年和少年。因此,張金山從小就對貧困與饑餓有著切膚之痛。從那時起,他就有一個夢想,要在這塊土地上,創造新的生活。

那個年代,隻要考上學,就意味著有了工作,有了工資,有了供應糧。這對於像張金山這樣飽受饑餓之苦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鯉魚跳龍門。為了能夠一次考取成功,盡快掙錢貼補家計,在班裏學習一直名列前茅的張金山選擇了中專。結果,他被寧夏商業學校財會專業錄取。

張金山勤奮學習,性格質樸,很快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不久,他被選為班幹部。圖書館、球場,還有集體活動,常常看見他活躍的身影。這時,已融入城市文明和知識海洋熏陶的張金山,思想境界已不再是當年隻為個人利益奮鬥的農村孩子了。

畢業後,張金山被分配到了青銅峽百貨公司,做了一名會計。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會計這個位置是很重要的,卻也比較閑適。然而,對於張金山來說,盡管當時公司對知識分子很重視,但他畢竟才20歲,不願傻坐在辦公室。他喜歡做的事情是到櫃台前去售貨,喜歡和裝卸工一起幹活。盡管那並不屬於他的工作範疇,也沒有一分錢的加班費。然而,他喜歡。

一方麵因為有學曆,另一方麵因為張金山在大小事情上所表現出來的熱情與精明,不久他就被調到青銅峽糖酒公司,先後任經理、副總經理。後來,又被提升為青銅峽酒類專賣局局長。當時他才33歲,前途看好。

和更多人相比,張金山可謂一帆風順,倘若按照這樣的勢頭走下去,他會在仕途上走出一條光明大道來。然而,張金山卻並不這樣想。他感覺到這樣走下去,人生夢想和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會在這種模式裏逐漸消磨殆盡。

誌存高遠——為夢想而奮鬥

“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是蒼白的。”張金山說。

在青銅峽雖然他是經理,是局長,然而由於體製上的原因,他隻能是一個被動的政策執行者,而不能成為一個積極的決策者。此時的他有許多想法不能實現,雖然連續幾年,他個人和公司的業績名列全區第一,那也隻能說明他對上麵的政策執行得好。“你不需要開動腦筋,隻需要一絲不苟地照章辦事,因為一切都在按計劃運行。”這種工作狀態讓張金山有些著急。三十而立,他都已經33歲了,按常人的眼光看來,他已經立了起來。可是在他個人看來,自己還一事無成。

張金山有些彷徨了……

1996年,再也按捺不住的張金山,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吃驚的舉動。他放棄了一帆風順的仕途,砸了鐵飯碗,進入了銀川昊都酒廠。在當時,昊都酒業的效益如日中天,一般人員的工資都在1000元左右。張金山做了一個部門的副總經理,僅工資就達到了2000多塊。這與他在青銅峽的工資相比,漲了差不多近10倍。有人說張金山就是衝著錢去的,然而張金山卻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中的不是高額收入,而是昊都酒業這個能夠施展自己才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平台。他認為這裏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第一個舞台。

然而,現實卻並非張金山想象的那麼簡單。很長時間過去了,張金山卻看不到一點可以施展才能的希望。躊躇滿誌的失落中,他明白,自己必須作出新的選擇。與其憑借他人的平台,不如自己創建平台。恰在這時,他聽到了中衛酒廠倒閉的消息,於是他辭去了昊都酒業的所有職務,回到了中衛。以每年兩萬元的租金,租下了酒廠。

白手起家——創造香山神話

對於張金山來說,租賃到中衛酒廠就等於搭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創業平台,然而當時的中衛酒廠,其實也就隻有那麼一個釀酒車間。資金困難,也沒有專業人才,連個技術員都沒有。與酒廠簽訂租賃合同時,酒廠有一個條件,必須解決十幾個工人的吃飯問題,而這十幾個工人都是當時安排不了、不好管理的。所謂的酒廠,隻是一個概念,而要把這個概念變成一個現實,每一個環節都得從零開始。

雖然困難很大,但張金山並沒有退縮,更沒有降低自己做事的格調。張金山是自信的,憑著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和開放型思維,他的能量全方位地釋放出來。張金山作出了一個超乎常人的決策:與五糧液酒廠合作!當時,在許多人看來這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怎麼可能呢?然而張金山做到了。

從一間破舊廠房開始創業,很快,張金山便以“中國的香山,天下的美酒”的大氣魄,推出了第一個產品“香山春”,唱響了寧夏山川。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實現了一係列跨越。

敢幹、敢闖隻是一方麵。其實說起做“香山春”那些年,張金山認為,他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搞差異化競爭。差異化對酒類生產企業來講,無外乎在原料、加工、口感、風格、功能上獨樹一幟。如何運作方能取勝?張金山有自己的經營之道:首先必須是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產品;其次是企業必須擁有“市場第一”的運作機製,即善於在第一時間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第一時間把握市場的動態,第一時間對市場做出反應;再次是勇於創造產品獨一無二的個性,尤其是不可複製性,從而在某一區域乃至某一行業處於主導地位,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占領最大的市場份額;最後是企業要強化商標注冊、專利申請意識,善於依靠知識產權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采取深度營銷的方式,免費讓人代銷和品嚐,並專門在北京做了一個三維動畫廣告投放。一年過後,香山白酒就占到了整個寧夏白酒市場的60%,實現純收入8000萬元,第二年,市場占有率達到80%,第三年市場占有率達到90%。競爭對手都被逐漸擠出了市場。

短短的3年時間,張金山在寧夏創造了一個神話:“香山現象”。這完全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神話。

臨危受命——創新枸杞產業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的市場意識總是非常強的。

“香山現象”讓張金山名聲大振,但是,張金山並沒有沉浸在這巨大的喜悅中,他是清醒的。香山白酒確實是他一踏入市場就創造出的一個經典之作,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0%。但是他明白,就是占到100%,寧夏這個市場也是個小市場,沒法與全國的市場相比。而要打到全國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寧夏白酒幾乎沒有可能性。一是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二是中國作為世界名酒大國,茅台、五糧液等十幾種世界馳名品牌,加上各省市自己本土的酒業,香山要擠進全國市場談何容易?如果不能打開國內甚至國際市場,那麼很難保證香山酒業不會走昊都酒業的老路。於是在香山白酒發展鼎盛時期,張金山開始思考企業的轉型問題。

他把目光投向了枸杞。作為一個茨農的後代,張金山對於枸杞的感情是與生俱來的,他是從小吃著枸杞果子長大的。種植枸杞是父老鄉親致富的唯一出路,祖祖輩輩經營著枸杞。然而,因為缺乏深加工企業、枸杞新產品研製和對寧夏枸杞獨特的藥用價值的宣傳,枸杞種植陷入了困境。一斤枸杞幾塊錢還賣不出去,茨農開始砍挖枸杞樹,改種水稻、小麥。雖然自治區黨委、政府多次出台相關政策,拯救“紅寶”,但是依然止不住種植麵積逐年下滑的趨勢,有著五百年種植曆史的寧夏枸杞幾乎被外省區擠垮。到1995年年底,枸杞種植麵積全國排序前五名的分別是:第一名內蒙古,第二名新疆,第三名河北,第四名新疆建設兵團,寧夏滑落到第五名。而在銷售市場上,因為消費者對寧夏枸杞情有獨鍾,許多外省區的枸杞都是打著寧夏的牌子銷售。“寧夏枸杞”這個不可取代的品牌卻為別人創造著巨大的利潤。如果寧夏不能及時挽救並發展枸杞產業,用不了多少時間,這個品牌也將成為別人的品牌。如何保護這個品牌?張金山明白,隻有走深加工的路子,開發枸杞係列產品,從而提升枸杞的價值,隻有這樣才能提高茨農種植枸杞的積極性,加快父老鄉親致富的步伐。

決意開發枸杞產品後,張金山又在想一個問題:枸杞作為一種藥食同用、以藥為主的農產品,如果僅以幹果或初加工產品上市,其需求量肯定是有限的。同樣,如果僅靠枸杞這一味藥或提取其中的某一有效成分達到治療、保健功能,甚至解決治病、增強人體免疫力及抗衰老等諸多問題也是不現實的。

在走訪了10多個省區市,經過半年的市場調研與營銷策劃,組織多次專家論證後,張金山決定繼續做酒!隻不過做的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果酒和紅酒,而是枸杞酒。張金山對產品進行的差異化定位是,“寧夏紅”既不是白酒,也不是紅酒,更不是單純的保健酒,而是“中國人自己的紅酒”。張金山認為,這一定位,可以創造新型消費市場,而且市場上競爭對手不多,有利於企業快速發展。

當然,張金山也清楚,中國的果酒市場不像白酒市場。白酒品牌有參照物,有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但是,盡管果酒品牌品種遠比白酒品種要多,葡萄酒、蘋果酒、米酒、梅子酒之類,卻一直熱不起來,市場疲軟、低迷。在寧夏,有許多企業都曾嚐試過開發枸杞產品,卻都以失敗而告終。要在果酒市場打出一片天地,意味著要改變全國疲軟低迷的果酒市場現狀,改變消費者對果酒消費的理念。這的確是一個大課題。

張金山介入枸杞產業是從2000年收購中寧枸杞製品廠開始的,這個廠子建於1984年,是全國唯一對枸杞進行深加工的專業生產廠。說起這次收購,還與朱基同誌有一定的淵源。1999鎔鎔年朱基總理視察寧夏中寧縣,下榻在中寧賓館,當時的自治區領導及市、縣領導就想讓總理嚐一點有特色的東西,所以就請總理品嚐了這個廠子生產的枸杞酒。總理當時嚐了感覺很不錯,就問這個廠子現在怎麼樣,這個產業怎麼樣。在得知廠子已經破產4年,正在拍賣,枸杞樹也是挖了再栽,栽了再挖,果賤傷農,形成了惡性循環狀況時,總理指出,枸杞產業是寧夏的特色產業,應該重視發展。5天後,自治區的相關領導來到公司,要求把廠子搞活。那時候張金山做白酒,在寧夏是龍頭老大,影響力也較大。接手了這樣一個使命,肩負起了這樣一個責任,雖然是政府推動了這樣一件事情,但看起來也是張金山選擇的。實際上,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企業掌門人,張金山一直在尋求走出寧夏、走向全國、參與國際大市場競爭的機會。所以從多年的發展來看,肩負這樣一個使命和責任,張金山感覺是必然的,是一個曆史的必然選擇。

一旦決定要做,一種目標就在張金山的腦海裏形成了:收購之後,張金山認為是肩負起了一種使命、責任,不是一個簡單的收購、資產轉換的概念,他始終也沒有這樣去認為。既然已經挑起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意味著要做很多事情。

張金山一開始就是在創新、在探索,是要締造枸杞產業,開創枸杞產業新的空間,打造中國枸杞第一品牌。當然這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張金山恰恰具備這種勇氣和膽識。要做就往大裏做,這就是張金山。當然,張金山也是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如果失敗了,不僅是自身的失敗,而是產業的失敗,更是中國枸杞的失敗。盡管有許多企業失敗的教訓,但喜歡在困境中尋求發展機遇,背負超強的壓力與困難奮進的張金山不相信別人做不成的事,他也做不成,而支撐他作出這一決定的就是他對枸杞產品獨到的價值和產業發展前景的把握。寧夏作為世界著名的“枸杞之鄉”,作為我國唯一指定的藥用枸杞生產基地,開發一旦成功,前景不可估量。

人生難得幾回搏,張金山決定搏上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