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13)(1 / 2)

李國文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1947年進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1949年畢業後,投奔革命到北京,進入華北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誌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1954年於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

1957年7月,李國文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不小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改,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後他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穀幽蘭》等頗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1978年被調往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後於1980年3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月食》一文,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裏的春天》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82年李國文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又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6年被調到中國作家協會,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他出版過的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冬天裏的春天》、《花園街五號》、《危樓記事》和中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沒意思的故事》、《電梯謀殺案》、《涅盤》、《潔白的世界》等,他還創作了大量的隨筆散文集,如《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並多次獲獎。他還著有《評點〈三國演義〉》、《莎士比亞傳》等書。

李國文可以說是中國文壇上的一顆常青樹,耄耋之年依然同時在《當代》、《花城》、《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開專欄,而且每篇還都是超過萬字的優質長文。他近年的隨筆集《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李國文說唐》都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

李遠哲

李遠哲(1936年出生),英文名Yuan Tseh Lee,皇民化運動期間被父母改名為岩裏哲夫。李遠哲曾榮獲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裏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等。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灣省新竹市,父親是知名畫家李澤藩。1943年入新竹公立學校,校棒球隊及乒乓球隊隊員。1949年入新竹中學,校網球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負責演奏長號。1955年,被保送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化工係,次年轉入化學係學習。1959年國立台灣大學學士畢業。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獲得碩士學位。1961年,留台灣清華大學擔任助教。

1962年李遠哲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化學係博士學位,1965年獲博士學位。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學,隨赫施巴赫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係及佛蘭克研究所助理教授。1971年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1973年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係教授,並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1975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回台灣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長。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波蘭奕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1月15日,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在出任的院長同時也兼任國立台灣大學化學係特約講座教授。1995年9月21日,應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李遠哲入閣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召集人,並於1997年12月2日委員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2006年10月19日,結束中央研究院院長的任期,由翁啟惠接任。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為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前三位分別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及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和丁肇中)。2008年3月21日,開始擔任T3大學聯盟召集人、谘詢委員會委員。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麵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最初隻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1967年,通過李遠哲與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的研究創造,它已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工具。此後十多年中,李遠哲又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新,使其能夠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而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能夠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製化學反應提供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