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12)(1 / 2)

1990年初,恒基兆業地產公司的總市值達106.93億港元,恒基兆業發展公司的總市值達40.85億港元;此外,李兆基又透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29.7%(總市值為107.61億港元)的中華煤氣股權,並持有32.6%(總市值為9.33億港元)的香港小輪的股權。以上四家公司的總市值近265億港元,而他本人則擁有恒基兆業60%的股權,以此推算其個人財富應位於香港華商中前列。2004年新財富華商100富人榜中,李兆基家族名列第4位。

此外李先生還十分關注慈善事業,在2008年5·12地震中他踴躍為賑災捐款,先通過香港恒基集團捐出1000萬元,再由私人基金捐出1億元。除了一係列公司頭銜外,他還擔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副會長,香港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及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榮譽會長,世界順德聯誼總會名譽會長等職務,並榮獲順德市榮譽市民,佛山市榮譽市民,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創下了令世人矚目的永恒基業,這與他的處世態度和經營策略息息相關。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即“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計算精確”。李兆基在教育兒子時經常說道:“少年得誌,狂妄自大,遊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挑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出生),英文名Tsung Dao Lee,江蘇蘇州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31歲的他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此成為最早的諾貝爾華人獲獎者。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中國上海,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係首屆畢業生。李政道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曾在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就讀。因他能使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這對於實行種族協調是至關重要的。抗戰,中學肄業。1943年李政道以同等學曆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係,從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軍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課。1945年他轉學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師從吳大猷、葉企孫等教授。

1946年李政道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教授。1950年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年僅23歲。他開始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1956年,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曆史中最為年輕的正教授。他開辟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1961年,被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轉而研究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仍奮鬥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

由於其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李政道成為許多國家的特邀院士,如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哲學學會院士(1962)、意大利Lincei國家科學院院士(1982)、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梵蒂岡Pontifical科學院院士(2003)。他還獲得13所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李政道還陸續榮獲愛因斯坦科學獎、法國國家學院G.Bude獎章、伽利略獎章、意大利最高騎士勳章、和平科學獎、教皇保羅獎章、日本旭日重光章等。其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場論引論》、《對稱,不對稱與粒子的世界》、《物理的挑戰》等。

自20世紀70年代初,他和夫人便開始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1974年5月30日會見毛澤東主席時便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少年班。他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積極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並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設立CUSPEA,同時建議建立博士後製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並設立私人教育基金等等。這些建議或想法最終均得以實現。李政道先生還先後成為國內15所一流大學的榮譽教授,並擔任一些物理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