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12)(2 / 2)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複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他還對藝術和中國的曆史文化有著強烈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相結合。

李準

李準(1928年出生),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後簡化成李,原名李鐵生,曾用名李準,蒙古族。中國著名小說家、電影編劇。

1934年,李準6歲時,到離家半裏路的麻屯小學讀書,取學名李準。跟隨祖父熟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啟蒙書籍以及《史記》、《古文觀止》、《樂府詩選》、《唐詩合解》、《古文辭類纂》等一類史書和文學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12歲小學畢業,考入洛陽縣常袋鎮達德中學。但終因家境困難,讀完初中一年級便輟學。

1943年春李準到洛陽鹽棧當學徒,利用工餘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紮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餘劇團,既接觸了中國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了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他曾告訴友人:“我沒進過高等學校,社會生活就是我的大學。”期間,李準除編寫戲曲劇本外,還在洛陽的報紙上發表了關於嶽飛之死的曆史小說《金牌》和散文《中國最早的報紙》,可以說是李準最早的文學活動。

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曾任銀行職員,又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11月20日,李凖得處女作、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發表於《河南日報》,小說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了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深刻描繪了50年代初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參加文化部電影局舉辦的電影劇本講習班,開始從事電影創作。

1954年8月舉家到滎陽縣落戶當農民。1955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陸續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59年他擔任電影《老兵新傳》的編劇,該片被評為國慶十周年優秀影片,榮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李準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好評如潮,並於196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又發表短篇小說《兩匹瘦馬》,引起廣泛好評。

至20世紀60年代,他共完成了近50篇小說,10多個電影劇本,以及諸多散文、特寫。1969年下放農村勞動,到河南西華縣屈莊落戶,在那裏生活4年,1973年回鄭州。1977年發表電影劇本《大河奔流》、《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雙雄會》等獲百花獎及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79至198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瓜棚風月》、《飛來的生命》、《王結實》等。

他的作品認真描繪社會現實,語言樸素生動,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性強,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他也是一名出色的電影編劇,除《李雙雙》、《老兵新傳》外,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和電影小說《壯歌行》等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總體來說,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樸實的藝術格調。

李準曾任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現為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李國文

李國文(1930年出生),籍貫江蘇省鹽城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