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李兆麟任鬆江省副省長兼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鬆江軍區副政委。1946年3月9日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殘忍殺害於哈爾濱道裏區水道街9號,時年三十六歲。3月24日,哈爾濱數萬市民隆重地將其遺體安葬於道裏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並開了三天三夜的追悼大會。1963年,周總理曾陪同朝鮮貴賓向李兆麟之墓敬獻花圈。
李季李季
李季(1922年~1980年),原名李振鵬,筆名曾用過裏計、於一帆等。河南唐河縣祁儀鎮人。現代著名詩人。
1938年時,李季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於次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校畢業後前往太行山,在八路軍部隊擔任連政治指導員,聯絡參謀。從1942年冬至1947年,李季一直在陝北三邊工作,曾當過小學教員、縣政府秘書以及地方小報編輯。這五六年的戰鬥生活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了各種人物,並從中了解到許多感人的革命曆史故事,熟悉了陝北人民的思想、性格、語言及其所喜愛的文藝形式,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他受到了極大的啟示和鼓舞,並由此激發了他強烈的創作欲望,隨後他開始進行業餘創作,開始時他先嚐試著以民歌形式,寫了章回小說《老陰陽怒打蟲郎爺》等作品。使他聞名的是1945年底,在《解放日報》上連續刊登的優秀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這首長詩,熱情歌頌了陝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翻身鬧革命的感人事跡,成功地塑造了王貴和李香香兩個動人的形象。這首長詩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是詩歌領域裏實踐《講話》文藝路線的第一個碩果,是中國新詩發展的新階段,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這首詩被茅盾稱為“是一個卓絕的創造,說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詩也不過分”。
1948年李季回到延安後,開始出任《群眾日報》副刊編輯。1949年,他加入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不久後又到達武漢,擔任中南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編輯出版部長,主編《長江文藝》,這期間還著有詩集《短詩十七首》以及長篇敘事詩《菊花石》。1952年冬,李季到玉門油礦深入生活,並在那裏擔任礦黨委宣傳部長,期間創作了長篇敘事詩《生活之歌》,短詩集《玉門詩抄》、《玉門詩抄二集》和《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
1955年至1957年間,李季在北京出任作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期間,寫作出版了《西苑詩草》和《建設的歌》。1959年後,任作協蘭州分會主席,出版了長篇敘事詩《楊高傳》。該詩規模宏大,故事複雜,人物眾多,所反映的生活麵比《王貴與李香香》更廣闊。詩人以高度的概括力,通過講述主人公楊高戰鬥的一生,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曆史時期殘酷、激烈、尖銳、複雜的鬥爭生活,在藝術上他把民歌和古典詩詞、鼓詞相結合在一起,采用了我國傳統的說唱文學的章法和句法,為我國詩歌向民族化、大眾化的方向挺進又邁進了一步。
1958年為了適應政治鬥爭的需要,詩人還寫了許多配合政治形勢的報頭詩,分別收入與聞捷的合集《第一聲春雷》以及《我們遍插紅旗》中。1959年先後出版了兒童詩《三邊一少年》,小說散文集《心愛的柴達木》、《戈壁旅伴》和他十年內的短詩選集《難忘的春天》。1961年出版的《海誓》,是他訪問歐亞四國時所寫的二十幾首國際題材的短詩集。1962年後,李季先後出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主編。1963年出版了敘事長詩《向昆侖》、《劍歌》和《石油詩》(一、二集)。
改革開放以來,李季出任《詩刊》主編,後入選了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並發表了兩部同樣題材的具有濃鬱的石油工人生活氣息的長篇敘事詩《石油大哥》和《紅卷》。
李季於1980年3月8日與世長辭。此外,他還留有傳記《毛澤東少年時代的故事》和兒童故事詩《奈良川的大石橋》。李季在新詩發展的道路上,他主動向民歌學習,不斷探索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為中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出生),英文名Lee Kuan Yew,新加坡華人,為新加坡前任總理、前任國務資政、以及現任內閣資政,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新加坡威望很高,在國際上也享有美譽,多位政壇名人,如撒切爾夫人、基辛格,都對他廉明、高效率的政府表示讚賞。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是新加坡的第四代華裔,祖籍為中國廣東大埔縣。他的祖先原本生活在蘭芳共和國,荷蘭吞並蘭芳共和國之後,其祖先經蘇門答臘島及馬來亞半島來到新加坡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