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1日,李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遺囑中交代:將平時節省下來的工資,一部分交黨費,一部分捐獻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一部分捐給甘泗淇的家鄉湖南寧鄉縣作辦學補助,最後一次表達了她對丈夫及家鄉的熱愛。
李兆麟
李兆麟(1910年~1946年),原名李超蘭。曾用名李烈生、孫正宗、張玉華、張壽箋。遼寧省遼陽縣鏵子鄉小榮官屯(現燈塔縣)人。著名抗日將領、東北抗日聯軍創建者(並任第三路軍總指揮)、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
李兆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兆麟於11月到北平,化名李烈生。經姨父張一吼介紹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反帝大同盟”,結識了地下黨員馮基平(馮乃革)和夏尚誌等同誌。年底,和張俊波被派到遼西義勇軍第四路軍耿繼周部工作。不久,李兆麟返回遼陽從事抗日活動。1932年2月8日,馮基平帶領李兆麟、楊壽天到遼陽縣鏵子鄉小堡一帶組織建立抗日義勇軍。由李兆麟公開出麵組織抗日隊伍,聯絡了遼陽、奉天、本溪一帶的數個山林隊;3月,宣告成立東北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總司令為蘇景陽。從此開始與日寇作戰,接連取得勝利。後蘇景陽投敵叛變,李兆麟將其騎兵隊帶出堅持抗日。李兆麟等在組織義勇軍的同時,還建立了許多抗日鬥爭組織,開展反日活動。他還帶領親屬印製傳單標語,組織兒童散發。李兆麟十分關心兒童、婦女工作,親自教唱抗日鬥爭歌曲等,編有《露營之歌》。
1932年5月李兆麟經林鬱青介紹入團,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義勇軍已發展到六七千人;李兆麟又聯絡了奉界的林子升和遼陽各地的山林隊及東北義勇軍近萬人,於8月28日深夜攻打奉天,破壞了航空處、兵工廠、電台,燒毀飛機庫並燒壞飛機七架,轟動了全國。1932年11月,由於日寇重兵圍剿義勇軍,加之義勇軍內部良莠不齊,李兆麟被迫離開遼陽去奉天特委。1932年12月,化名孫正宗,到本溪煤礦從事抗日活動。成立了礦工“抗日救國會”,並積極發展到三百多人。1933年初,因積勞成疾被組織調回奉天養病。3月初,黨組織派去奉天造兵所當工人。後又到靖安軍中從事抗日活動。5月初,任中共奉天特委軍事委員會幹事。經常冒險深入肇新窯業、造兵所和靖安軍從事黨的地下活動,秘密散發抗日傳單、標語。6月,化名張玉華來到哈爾濱,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同年秋,在珠河縣三股流成立珠河反日遊擊隊,趙尚誌任隊長。不久,李兆麟回哈爾濱任幹訓班負責人兼任教員。11月,李兆麟到珠河遊擊隊,化名張壽箋任副隊長;6月,改編為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後,李兆麟任政治委員。1934年秋,趙尚誌、李兆麟率哈東支隊攻克五常堡。這是哈東支隊誕生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到1935年初,珠河抗日武裝鬥爭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李兆麟故居1935年1月28日,以哈東支隊為基礎,吸收地方青年義勇軍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李兆麟任二團政治部主任,團長王惠同,活動在珠河鐵路南和五常、雙城一帶,打得日寇驚恐不安。9月,日偽對珠河遊擊區進行瘋狂掃蕩。三軍司令部和二、三團主力部隊,奉命向湯原一帶遠征。李兆麟調到一團,與劉海濤團長率隊到依蘭、勃利一帶活動。9月16日聯合李延祿領導的四軍攻克南雕翎鎮,鞏固和擴大了湯原根據地。不久,李兆麟任三軍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調任六軍政治部主任。
1936年2月1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改為抗日聯軍。為鞏固湯原根據地,以李兆麟為臨時總指揮,率隊除掉了效勞日寇的“於四炮”森林警察隊。後設立了軍政幹部學校,趙尚誌兼任校長,李兆麟任教育長,為北滿抗聯各軍培養了許多幹部。9月18日,李兆麟被選為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同年冬,李兆麟率六軍戰士深夜奇襲和破壞了日軍在鐵力縣神樹的大兵營。
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改為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李兆麟任總政治部主任兼六軍政治委員。“七·七”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實行瘋狂的圍剿和“三光政策”。抗日聯軍損失嚴重,李兆麟等在下江地區堅持鬥爭。1938年初,李兆麟率兵攻克了七處敵人金礦區的重要據點。他在行軍作戰中和戰士們同甘共苦,休息時進行宣傳教育。後日本關東軍又大舉掃蕩三江平原,抗聯部隊傷亡很大,北滿抗日聯軍幹部隻剩李兆麟一人。他獨撐危局,擔負起各軍的指揮責任,日夜奔忙於鬆花江兩岸。7月至8月間,三江地區抗聯主力開始西征,李兆麟率六軍司令部仍在三江活動,以保證各部隊順利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