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中南海舉行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作為惟一的女性,李貞在那些叱吒風雲的將帥之中尤為惹眼。待李貞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後,周恩來親手把少將軍銜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說:“祝賀你,李貞同誌,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有著“開國女將”之稱的李貞,1908年2月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6歲當童養媳,1926年參加革命,次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湘贛和湘鄂川黔根據地反“圍剿”鬥爭、紅軍長征。曾任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二方麵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她常說:“是黨給了我信心和力量。”她在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不怕犧牲,英勇頑強,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女將。
抗日戰爭時期,她奉命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曆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組織部組織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保衛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戰役。新中國建立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任西北軍區政治部秘書長、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部秘書長,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1953年回國後,任防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對加強部隊幹部隊伍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曾和許廣平率中國婦女代表團訪問蘇聯,向蘇聯人民介紹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的英雄事跡,擴大了中國婦女在國際上的影響。1957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為軍隊法製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1975年10月,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等職。
李貞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七大候補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這位身經百戰,中外聞名的中國巾幗將軍,始終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她室內的4把藤椅是15年前從湖南搬家時帶回北京的,年長日久已破爛不堪,女將軍不讓扔掉。兩隻皮箱從朝鮮戰場一直跟隨著她至今,用了整整40年,皮質老化開裂,但她總是不肯換新的。一台用了14年鏽跡斑斑的冰箱是她家最高檔的消費品。她和甘泗淇將軍在長征途中結為伴侶,沒有子女,她用自己的工資撫養了20多個烈士遺孤,還一次次地為教育、科研事業捐款。最後,還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將她僅有的11萬元人民幣和2500元國庫券交給組織。她在遺囑中交待:“將平時節省下來的工資,一部分交黨費,一部分捐獻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一部分捐獻給甘泗淇的家鄉湖南寧鄉縣作辦學補助。”她是為黨為人民戎馬倥傯,艱苦奮鬥了64個春秋的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是身經百戰的巾幗將領,是我們黨的優秀黨員。
李貞的丈夫甘泗淇。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製,夫妻二人又同時被授予將軍軍銜,甘泗淇是上將,李貞是少將,從此,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對將軍夫婦。
李貞與丈夫的婚姻還有一段趣聞:紅二、六軍團長征前不久的一天,紅二方麵總指揮賀龍將一個個子不高、留著短發的女紅軍戰士叫到跟前,她就是時任紅二方麵軍六軍團組織部長的李貞。賀龍對她說:“中央紅軍長征走了很久了,我們也要開始長征了。長征很遠很苦,我給你介紹個伴吧。他叫甘泗淇,是紅18師的政委,是留蘇的學生,文化高,人也很正直。”李貞回答說,“長征路上這麼多人,還要找什麼伴嘛?他文化那麼高,可我卻大字識不了幾個。再說,現在是行軍打仗,子彈又不認得人,要是我死了,他就得擔心,他死了,我也要擔心。我看還是長征以後再說吧!”
賀龍又找到了甘泗淇,說:“紅六軍團有個女幹部李貞,她作戰勇敢,又會做飯,紅二方麵軍女同誌不多,不能錯過了這個機會呀!”不久,甘泗淇也調到了紅六軍團,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與組織部長李貞在一起工作,互相接觸的機會多了,了解也透徹了。有幾次,甘泗淇還直接找到李貞長談,從談工作、談理想起,一直談到了愛情,他還幫助李貞寫了一篇總結工作情況的報道。李貞見這位知識淵博的首長這麼平易近人,這麼關心她的工作,極為感動。她特意做了一雙布鞋送給他,也算是定情禮物。
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語言,使兩顆心靠得越來越近了。終於,他們愉快地接受了賀老總的安排,在長征即將開始的時候,由賀龍主婚,在一個老百姓家借了一間房子,結成了情深意篤的革命伴侶。
抗美援朝回國後,不少老同誌見到甘泗淇都非常遺憾地說:“老甘啊,太遺憾了,你革命幾十年,連個孩子也沒有啊!”李貞也經常覺得內疚,覺得對不起丈夫,她對他說:“老甘,趁現在還來得及,你再娶個妻子吧,也給你生個孩子呀!”可甘泗淇回答得非常幹脆:“我要的是愛人,不是孩子!”
令人遺憾和悲痛的是,功勳卓著的甘泗淇將軍卻英年早逝。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歲剛過兩個月就匆匆離開了相依為命30年的妻子李貞和他們共同撫養的20多個烈士遺孤。他留給李貞的,除了他未盡的事業之外,便是難分難舍的夫妻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