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9)(3 / 3)

李健吾是中國最早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1925年開始發表譯作,以小說、劇本為多,間有理論。小說有《聖安東的誘惑》、《司湯達小說集》、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等,劇本有《愛與死的搏鬥》和高爾基、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戲劇集,以及巴爾紮克、司湯達、繆塞等人的作品和論著。其所譯莫裏哀喜劇27部,是國內最完整的譯本。他的譯文講究誠和信,文筆流暢,通曉易懂,雅俗共賞。作為法國文學研究者,他著有《福樓拜評傳》(1935)、《司湯達研究》(1950)、《莫裏哀的喜劇》(1955)、《莫裏哀〈喜劇六種〉譯本序》等專著、專論。

李健吾還寫過不少散文,有散文集《意大利遊簡》、《希伯先生》(1942)、《切夢刀》(1946)。

李廣田

李廣田李廣田(1906年~1968年),原名叫做王希爵,號洗岑,曾用過的筆名有黎地﹑曦晨等,山東鄒平縣小楊家村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

李廣田本姓王,隻因家境貧寒,從小就過繼給了舅父,後改姓李。少年時代的李廣田,一麵讀書,一麵還要做些農活。他幼年的時侯曾跟祖父讀過《百家姓》,後來上了私塾,又讀過《三字經》和《弟子規》。1921年,李廣田進入了師範講習所。一年多以後,被縣立小學聘為教員。1923年,他又考入了山東第一師範學校。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與朋友組織書報介紹社,積極介紹中國進步文學與蘇俄作品,為此還曾經被捕入獄。

1929年,李廣田成了北京大學預科的學生。1930年前後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他的處女作《獄前》就發表在《未名》半月刊終刊號上。1931年轉入北京大學外語係,主攻英、日、法文,北大畢業後,李廣田到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任教,先後發表了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等。1936年,他與卞之琳、何其芳合寫的詩集《漢園集》出版後,轟動一時,他們三個也被譽為“漢園三詩人”。但其實更讓他名聲鵲起的還是散文。抗日戰爭之前,他總共創作了3本散文集,分別是《畫廊集》(1936)﹑《銀狐集》(1936)和《雀蓑記》(1939)。這些作品有些回憶童年的故鄉生活,有的則描寫那些倍受折磨﹑無路可走的人物,或抒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風樸實﹑真情自然流露,呈現出一種恬淡靜美的氣氛。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先後流亡於西南各地,輾轉於河南、湖北,後到達四川,以自己這些年的流亡生活為題材寫了《西行記》。

1941年,李廣田受邀進入昆明西南聯大任教,先後出版了散文集《回聲》、《歡喜圖》、《灌木集》以及《詩的藝術》等著作,並積極參加當時的抗日鬥爭和愛國民主運動。生活的變遷和思想的進步,使他創作的《圈外》(1942)﹑《回聲》(1943)﹑《日邊隨筆》(1948)等散文集,視野較前更為開闊,題材也更為多樣廣泛,靜美的氣氛逐漸為戰鬥的鋒芒所取代。這些變化,在雜文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1946年7月,李廣田轉入天津南開大學任教,此後又轉入到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並當選為全國文聯理事。

此後,李廣田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副教務長,負責編選過的書籍有《聞一多選集》、《朱自清文集》,在此期間,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引力》、散文集《日邊隨筆》、文學短論《文學枝葉》、《文學書簡》等。

1956年,李廣田被選為中共“八大”候補代表,列席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1957年,李廣田又出任了雲南大學校長,並兼任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與此同時,他仍然筆耕不輟,繼續從事著散文創作,且文字技巧和思想內容較前更趨洗練和成熟,常於詩情畫意的描寫中,透示出富於哲理的意趣。

1956年李廣田被錯劃成“右派”。1962年平反後,他所發表的《花潮》、《山色》等篇,曾有較大影響。此外,他還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整理彝族支係撒尼人的長篇敘事詩《阿詩瑪》、傣族傳說《一滴蜜》和長篇敘事詩《線秀》等出版。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李廣田受到批判,並於1968年11月2日去世。後於1978年10月平反。

李平心

李平心(1907年~1966年),原名循鉞,又名聖悅,筆名平心、青之、李悅、邵翰齊、萬流等。近代著名曆史學家。